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证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 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为凶矣。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痈疽也 。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其内必 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疮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疽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 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其正 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得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而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 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肾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 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细脉主阳衰,疮肿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补血、养 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结核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 得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辨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 上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知、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 ,俱当用补用托,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 ,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形症,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论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 也。细微而数者,虚也。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立斋曰∶痈疽 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部分毒见于背、见于脑,中属督脉,旁属足太阳经。见于鬓,属手足少阳经。见于眉, 属手足太少阳经。见于颐、见于髭,属手足阳明经。见于腮颔,属手阳明经。见于颧,属手 太阳经。见于穿裆,属督、冲、任三经。见于腿,外跗属足三阳,内跗属足三阴。见于臂, 从手背赤肉属手三阳,从手心白肉属手三阴。见于乳,内属阳明,外属少阳。 头属厥阴。逐部推求,治疗自验。诸经惟少阳、厥阴之疡,理宜预防。以其气多血少也 。其血本少,肌肉难长,少阳更有相火,递用驱毒之剂,祸不旋踵。诀曰∶多血多气君须记 ,手经大肠足经胃。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无异 。记此,则知气血多少之异矣。 五指经脉所属∶大指属肺,食指属大肠,中指属心包,无名指属三焦,小指内侧属心, 外侧属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