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疾。疟者久疟也。是知夏 伤 有中 阳经 在 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以先伤寒后伤风。故先寒而后热。名曰寒疟。病者先热后寒。 躁烦自汗恶风。以先伤风后伤寒。风为阳。寒为阴。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病者但热不 寒。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心气烦。手足热而欲呕。必渴。以伤于暑热。名曰瘅疟。病者 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名 疟。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 牡疟。五种疟疾。以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也。疟病内所因者。病者寒热颜色苍苍然 。善太息。如死状。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名曰肝疟。病者心烦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 。乍来乍去。以喜伤心气耗散所致。名曰心疟。病者寒多腹中热痛。或渴。或不渴。不热不 泄。肠鸣汗出。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病者心寒甚。发热间喜惊。而有所 以忧伤肺气。凝痰以致。名曰肺疟。病者手足寒。漉然腰脊痛。发热大便难。目以 肾所致。名曰肾疟。五种疟疾。以脏气不和。郁结涎饮而成也。疟不内外因者。病者发寒热。 一岁之间。长幼强弱或染时 多生恐怖。名曰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法。病者乍 疟。 当随方土所宜治之。病者寒。善饥而不能食。满 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之谓食 经年不瘥。瘥复再发。远行久立。不至微劳。力 复。疾虽暂间。少劳便发。名曰劳疟。亦有数年 曰疟母。疟备内外不内外三因。外则感四气。内 所谓夏伤暑秋必疟者。此则因时而序耳。不 不可拘也。夫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 头痛而渴欲饮。身上发冷者。以阴阳上下交争。 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俱痛。少阳 气胜。骨寒而痛。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太阴虚 厥阴虚。则腰腹 热胜。悒悒不乐。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一 内热。一生于外。故中外皆热。此皆因外感寒暑 食饥饱劳逸之所为也。病气与卫气并居。故病作 内薄。所以日作。其气内则薄于五脏。横连于募 俱出。故间作。以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 二十六日入脊内。其气上行。故曰益早也。疟 在阴则寒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则 晏不同。又邪气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则作 则作。各随其所中而作。但卫气之所在与邪 中。外气之所为也。除瘅疟纯热。寒疟先寒 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 与将过。皆不可治。以反伤正气。不可不知 夫肺病为疟者。乍来乍去。令人必寒。甚则发热。善惊。如有所见。此肺疟证也。若人 本来 势 令 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 可疗者。明而察之。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气息喘闷。战掉如死。若人本来少于悲恚 。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讫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下节病。祸必至矣。此 肝病声之候也。其人若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脾病为疟 者。令人寒则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则汗出。若其人本来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嗔喜。无 多言。自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日。祸必至。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 腰脊痛而宛转。大便涩。身掉不定。手足寒热。若其人本来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喜怒。反 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声其候也。见人未言而前开口。还开口不声。举手爪闸极腹。 此 肾病声之候也。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逐而疗之。 夫疟脉者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温药已。若脉数而 紧者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虚娇切)然。热止汗出 刺 多 月 病 户 意 刺 足经。太阳疟羌活加生地黄汤。小柴胡加桂汤。阳明疟桂枝及白虎二汤。黄芩芍药加桂 枝汤 元胡 枝加 肝病面清脉弦。皮急多青则痛。形盛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以上是形 盛。 证取 热 疾 项 则 苍 宜 桂 涩 恶寒。三焦伤也。治之以姜附汤。或四逆汤。久不愈为疟。暴气冲上。 疟。太阳经桂枝汤证。形衰淹疾。羸瘦风痹。痿厥不能行也。 夫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而小紧者。宜下。弦迟者宜温。浮大者宜吐。 治 成 兽 脾气一盛。自然平复。此证既愈。尤当节饮食。谨劳伤。妨其再作。如烟瘴之地。居人常患 疟疾者。又当随其方土所宜药性。施以治法。客旅来居瘴地。宜服平胃散。草果饮。先以防 之。 凡富贵膏粱之家。病疟或间日或频日发。或热多寒少。宜大柴胡汤。下过三五行。次服 白虎 剂 膈白 病疟 愈。 夫先热后寒。可与解散风邪。如川芎白芷青皮紫苏之类。或细辛槟榔佐之。一证先热后 寒此 疟自 生料 暑胜 消铄 恒山 合用 能制 疟一 食疟 剂。 炎。 言者 用凉 气 之劳 亏损 气已充。继此经效疟丹。消癖丸。下之取愈。大抵疟之初得。三数日间。如火燎原。不可响 迩。波涛汹涌。未易回澜。当俟其稍定。而图之。经所谓其盛者可待衰而已。疟方来。与正 发及将解。不可投药。耗其真气。投药当于未发以前两时之先。或迟发日凌晨空心与之。诸 疟之脉。大约尺寸俱弦。或浮数。或紧实。或缓涩。或虚迟。或左手濡而右手盛。或尺寸盛 而关中濡。总前治法。弦数多热者。寒之。弦迟多寒者。温之。浮弦、浮紧、浮数其邪在表 者。可汗。弦实沉实数实其邪在里者。可下。若夫调胃气利痰水分阴阳行三焦是又治法之纲 领也。渴又水浆药入辄吐。人参煎汤效。亦犹有说焉。尝读二广摄生。见其论议若瘴疟若暑 毒。每用疏转之剂。取下根源。果有先伤暑后发疟涉年余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 毒雄黄圆。黑血如泥。泄下极臭。由是获愈。因知诸疟皆有根。在治法之外。又当随轻重而 利导之。实者与巴豆大黄。虚者用养正丹辈。不然恒山于疟每每作效何耶。盖疟家多蓄黄水 。恒山为能破其癖而下其水也。恒山治疟。罂粟壳治痢。人皆薄之。故也。然其痢日久腹中 无痛。当涩肠。则岂容下。涩疟以痰水作恙。法当吐痰逐水。岂容不为之吐下。于斯时也。 不有罂壳恒山之剂。其何以为对治乎。但中间有药补之耳。凡疟皆因 停中。腹蓄黄水。惟水不行。所以寒热不歇。此疟家受病之处。治暑疟纯热。以香薷散加青 皮北大黄两个。乌梅同煎。侵晨温服。寒疟多寒。以二陈汤加青皮良姜多用姜同煎。侵晨吞 神保圆五粒。并欲取下毒水以去其病根。寒热自解。发疟呕吐。勿用恒山。有中年人。脏腑 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剂。并不可施。遂 以茯苓二陈汤加人参缩砂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颇消。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 消能磨。流行三焦。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证。或其人素呕。而发疟。 谨勿用恒山。惟以生萝卜生姜各研自然汁半盏。入蜜三四匙。乌梅两个同煎。吞局方雄黄丸 三四粒。候其利下恶血痰水。即以人参、川芎、茯苓、半夏、缩砂、甘草调和之。万一呕不 止而热不退。却用真料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主治。其或呕吐大作。而又发热但先为治疟。热呕 自定。仍以小柴胡汤继之。 疟有水有血。水即水饮也。血即瘀血也。惟水饮所以作寒热。惟瘀血所以增寒热。恒山 逐水 或大 于内 疟证寒热不歇。不息有根。凡疟固当以风寒暑湿而治之。或汗。或下。或吐。或泻。活 人方 根在 故也 疏利 常山治疟。须用佐。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恒山为能吐之利之。是故然耳。其有纯热发疟。 或 获 以 此 者 焉 之 治疟总要。不过吐汗下。当下而下不尽。腹中尚有余痛。或大便一泄之后。不复再泄。 但时 须使一身皆汗 究竟收效必矣 又再发者。 已。二药并 其何厉之 热用凉药 之。一方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世俗治热。例用柴胡。最为稳当。至于 黄芩 用黄 剂。 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