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泻者是也。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 实。消息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 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也。又合病家。皆作 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 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 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 阳合病。为在半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 与少阳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下之。 是三者异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下利欲饮水 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 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 凡腹中痛。转气。下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 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此为欲解。下利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 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是知下利脉大为逆。而脉小为顺也。自利宜若可温。理中白 通诸四逆辈。皆温脏止利之剂。又有肠胃有积结。与下焦客邪。皆温剂不能止之。必也或攻 泄之。或分利之而后已。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 当利其小便。是泄在下焦。渗泄而聚利者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 干燥与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瘥后至年月日复发。 此数者。皆肠胃有积结。而必须攻泄者也。内经有曰。大热内结。注泄不止。热宜寒疗。 结伏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之。大寒凝内。久利泄溏。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 寒去利自止。通因通用。下利虽有表证。又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 也。故经曰。下利不可攻表。其汗出必胀满者是矣。大抵下利。脱气至急。五夺之中。此为 甚者。其或邪盛正虚。邪拥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经曰。下利日十余行。脉反 实者死。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 温。脉不还死。少阴病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此数者。皆邪拥正气下脱而死者也。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呜呼。疾成而后药。 虽神医不可为已。气既脱矣。孰能治之。
    方
    
    白术丸趺阳脉沉而缓。沉则胃气强。缓则大便频。沉缓相搏。小便难。其胃为
    
    约。
     白术干姜茯苓(各二两)上蜜丸如桐子大。白饮服二十丸。以效为度。
    诃黎勒饮治伤寒后气不和。自利无度。
     诃黎勒皮(四枚二生二煨)草豆蔻(四棵二生二煨去皮)上粗捣筛。每服二钱。以 浆水 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燥肠丸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肠中痛者。
     附子(一个炮)龙骨(半两)干姜(一两)吴茱萸(半两)米谷(半两)诃 黎勒皮(半 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利止勿服。
    参附汤
    (出如宜方)
    治自利。上炎烦躁。坐卧不安。脉迟。
     人参(半两)附子(制一两)上咀。分作三服。姜十片。煎。食前温服。又宜既 济方。
    四逆汤
    (出易简方)
    治阴证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便或涩
    
    或利。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
    
    或汗出厥逆者。或汗出热不去者。并宜服之。及治一切虚冷厥。理中汤方中。亦互言
    
    之。或伤寒病在表。医误下之。致下利不止。虽觉头疼体痛。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
    
    证悉俱。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药。以助阳救里。次服桂枝汤。以解表证。
     甘草(一两)干姜(一两半)熟附子(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 至六分 服。服此药利止而亡血者。加人参半两。面赤者。每服加葱白一茎。腹痛者。加芍药一两。 呕者。加生姜一两。咽痛者。加桔梗半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一两。霍乱吐泻之后。最宜 服之。阴证伤寒。或无汗。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昏不知人。未尝服四逆汤者。 先与附子散三分。用附子、官桂、当归、白术各半两。半夏、干姜各一分。加葱白煎服。被 覆取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