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发汗病不解”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恶寒?病解恶寒,始可谓虚。 当删之。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按】“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若无此四字,则当温其里之文,竟无着落矣,未有表病 而温里之理也。阅后太阴篇中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不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四逆汤。其义益明, 遵经补之。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汗)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伤寒”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汗较吐下伤津液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 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细玩经文自知,当补之改之。 发汗已,脉浮数,(小便不利),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是白虎汤证也。 惟其小便不利而烦渴,斯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始属五苓散证。若非小便不利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 禁矣。况太阳上编类此证者数条,惟水入即吐一条,乃水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余皆有“小便不利”四 字。今此四字,必是传写之遗,当补之。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芍药〕 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其服此汤,曰余根据桂枝汤 法煎服,其义自见。服 桂枝汤已,温覆令一时许,通身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白芍、甘草、茯苓、白术,并无 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根据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脉促胸满、汗出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去芍药者,为胸满者,今证虽稍异,而满则同,其为去芍药可知,当改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干姜〕汤主之。 【按】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断无烦热用干姜,结痛用香豉之理,当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 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按】张兼善曰∶“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应在阳气重之下,岂有衄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之理乎?服药 已之上,并无所服何药之文,将此五字移于其上,文义始合,当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苦〕 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按】“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衄证,若是“若”字,则凡头痛皆能致衄矣。 当改之。 心下痞,按之〔不〕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按之濡”,当是“按之不濡”,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乎?当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