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 胁下痛。 《大奇论》曰∶肝雍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 阳。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则病入舍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 痹,胁痛出食。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 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 出血,如食顷而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 与肉交者,各一。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 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立已。 《骨空论》曰∶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噫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胀,胃脘 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论》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 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厥论》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 《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 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以乌贼鱼骨丸。 《脉解篇》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 盛,故心胁痛也。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胀,支膈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经脉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 胸胁支满,心中大动。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 《本藏篇》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隔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 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脏安。脾大 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 脆,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 死。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 。肾病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 已死。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反胁痛而吐甚。岁火太过,炎暑流行, 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 胁不可转侧。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胁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 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岁土不及,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木不 及,其HT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HT南,其脏心,其病内舍 膺胁,外在经络。金不及,其HT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 腹,善暴痛,不可反侧。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岁 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心胁痛不能反侧。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 咽不通,饮食不下。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右满。阳明司天,民病左 胁痛,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太阴之胜,病在 胁。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阳明之复,清气大来,病生胁,气 归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