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 ,石气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复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 燥,故上为饮水,下为小便不禁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因热气留于经络,血涩不行故成痈 脓。 陈无择曰∶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 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 ,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 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壮盛之时不禁,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多服金石,真气既丧, 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洁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 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 东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 ,食饥,虚瘅成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溺如 膏,所谓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 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 丹溪曰∶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者,多属不生津液,宜四物汤为主。上消者 ,本方加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 。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 子之类,以滋肾水,当饮澡丝汤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 ,口干咽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盐制之。 徐东皋曰∶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 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 。若有一毫不谨,总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