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肠中寒, 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帝 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 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 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