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曰呕。无声曰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成无已云。呕有责为热者。责为寒者。有停饮者。 有胃脘痈脓者。(仲景云不必治。脓尽自愈。)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凡伤寒邪渐入里。胃 气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则呕。(症属半表半里。)治法一二日内宜宣剂以去其壅。方书所谓天 分。(肺)气分(胃)。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是也。然是疾之作。必上焦火盛。炙其津液。结成痰涎。凝于 胃口。故又宜导痰降火。生姜半夏橘红茯苓浓朴连翘栀子黄芩天花粉知母(不渴者去知母。以润剂 宜禁也。)竹茹枇杷叶主之。(如心烦加姜炒黄连。如心下痞更加枳实。如口苦胁满脉弦加柴胡 。)三四日邪气渐深。痰愈凝结。宜苦寒以折之。芩连二陈汤。加浓朴天花粉黄柏滑石芦根汁竹沥 姜汁主之。如不止。辛以散之。芩连二陈汤。加干姜钱许。生姜四钱。又不止。重以缒之。用金 银煎上药。或上药加入金银箔五七叶。甚者更加寒水石赤石脂。凡呕不止。挟虚者。旋复代赭石 汤妙。不虚者。旋复花一味煎汤。调下代赭石一二钱。如初起即呕逆清水饮食者。着寒伤胃也。 人参养胃汤。(实者去人参)如潮热。内实不大便。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 汤下之。(仲景云。呕家不可下。然金匮方有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盖饮呕者。其症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 当逆而折之。无速于大黄也。然亦须慎。)先呕却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宜治膈间之水。 大半夏汤。如初起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太阴也。理中汤加二陈生姜藿香主 之。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沉微者。少阴也。四逆汤加二陈生姜 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厥阴也。吴茱萸汤加二陈主之。此皆直中三阴。非自阳经传来者。 故悉用热药。(凡三阴呕吐。药宜冷服。即内经从治之法。曾有寒吐用四逆理中附子。至到即吐 。后去干姜白术。只参附加丁香木香。煎成加沉香。立止。盖虚寒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 香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阳症新瘥。见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竹叶石膏汤。( 虚者。左归加花粉。去茯苓。)如病久中气虚者。六君子汤。或半夏橘皮汤。虚而挟寒者。六君 子加藿香砂仁。(补中加炮姜半夏亦效)如胃气既虚。邪热未退者。人参汤。或葛根汤。如病久口 干舌燥呕者。胃阴虚也。(必有面色娇红。脉虚细数等证。)都气饮主之。(左归饮去茯苓。加生 地归身尤妙。)有一家长幼患状悉类者。瘟疫呕也。宜求之本门。(症在八卷。似痢症下)仲景 谓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之甚也。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君)甘草(佐)人参(臣)半夏(臣)代赭石(醋)生姜( 使)大枣(使)
    人参养胃汤
     人参(君)茯苓(佐)草果(佐)甘草(臣)藿香(使)橘红(使)半夏(臣) 浓朴(佐)苍术(佐) 上加生姜乌梅。水煎温服。
    猪苓汤
     猪苓(君)茯苓(臣)泽泻(使)滑石(臣)阿胶(佐) 上先煎四味。去渣。下胶煎服。
    大半夏汤
     半夏(君)陈皮(佐)赤茯(臣)生姜(使)
    半夏橘皮汤
     半夏(君)橘皮(臣)黄芩(佐)浓朴(佐)藿香叶(使)葛根(臣)人参(君 )白术(臣)茯苓(臣)甘草(使) 上每服一两。煎成。入生姜自然汁少许。
    人参汤
     人参(君)茯苓(臣)知母(佐)黄芩(佐)葳蕤(臣)白术(臣)陈皮(佐) 芦根(使)竹茹(臣)石膏(君)
    葛根汤
     葛根(君)麦冬(臣)人参(君)甘草(使)半夏(臣)黄芩(佐)白术 (臣)茯苓(臣) 上加生姜大枣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