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疟自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转而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 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苏、细辛、槟榔之类。 温疟一证,亦先热后寒,此为伤寒坏病,与风疟大略相同。热多寒少,小柴胡汤;热少寒 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故先寒后热。可与发 散寒邪,生料五积散、增桂养胃汤,或良姜、官桂、草果之类,甚则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暑疟为暑胜热多得之,一名瘅疟,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且呕, 肌肉消烁,合用小柴胡汤、香薷饮。呕者,缩脾饮(方见暑门。)加生姜温服下消暑丸。热多 燥甚者,少与竹叶汤,常山、柴胡于暑证最便。当暑盛时作者,人参白虎汤之类。 湿疟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痛重,肢节烦疼,呕逆胀满,合用五苓散、除 湿汤加苍术、茯苓之属。寒多者加姜、桂。 牝疟为久受阴湿,阴盛阳虚,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怆振振,柴湖桂姜 汤,减半黄芩,加以半夏。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咸酸、鱼盐肥腻,中脘生痰,皆 为食疟。其状苦饥而不能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青皮、陈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 作剂,或煎四兽汤下红丸子之属。 瘴疟乃山岚瘴气蒸毒所致,自岭以南地方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瘴疟。其状血乘上焦, 病若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燥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此 为实热所致,而尤甚于暑疟者也。治之须用凉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黄,或木香丸、观 音丸之类。 劳疟则前数证经久不瘥,真气以耗,邪气犹存,或药暂止,小劳来复。法当调养气血, 十全大补汤之属。有热者,止以八珍汤。 疟母,此为前证弥年越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有症癖,成块不移。 此证未可直攻,急作乌头七枣汤以扶其里,候其内气已完,继已经效驱疟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疟,世俗之谓也,乃邪入阴分,夜间发作,故名鬼。但凡午后及夜作者,用四物汤加黄柏、 酒炒知母、红花、升麻,提起阳分,方可截之。《医林集要》云∶疟在阴经而夜发者,桃仁承 气汤下之再截。 治疟有汗要无汗,须扶正气;(以小柴胡桂枝汤或白虎桂枝汤亦可。)无汗要有汗,须散 邪带补,桂枝汤加黄知母石膏汤,或人参柴胡饮子。 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汤微利之。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 治疟总套,初得病势方炽,二三发间,未宜遽截,不论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或草果饮, 或二陈汤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热 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独寒者尤 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 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汤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极,不甚渴者,本方 加桂,或以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 《杂着》云∶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邪疟及新疟发热者,可 散可截;虚疟及久疟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 久疟不愈,寒多热少,咳嗽痰涎,用四兽饮,二服以后,参、术、草果截之。《医林集要》 云∶久疟不已, 宜服七宝饮。 久疟不得汗,以二陈汤倍加苍、白术,少加槟榔。 久疟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白术、柴胡、葛根,一补一发药也。 久疟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芦末水调服,以吐为度。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 渴而饮水多汗,可以参、、芩、连、栀子、川芎、苍术、白术之类治之。 疟大渴大热,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黄柏、知母、栀子、麦门冬、天花粉。 疟母治法,以丸药消导之,醋炙鳖甲为君,三棱、莪术、香附、海粉、青皮、桃仁、 红花、神曲、麦芽,随证加减,丸醋汤下。 疟因劳役忧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加常山,截疟神效。 疟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从饮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汤之类。 疟疾既久,脾胃虚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汤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 姜附汤。 妇人久疟,用小柴胡合四物汤服之。 小儿疟疾有痞块,生地、芍药各一钱,陈皮、川芎、炒黄芩、半夏各一钱、甘草三分加姜煎, 调醋炙鳖甲末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