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翕然而发热者,表热也∶蒸蒸而热者,里热也。表热者,风寒客于皮肤,邪热 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 也。里热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 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手足 厥冷,其脉或沉,或下利为异。 (节庵调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盖谓本经原无热证,但三阳经之热未 去,病至三阴,而三阳经之热证犹在,故仲景有谓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 汤主之。夫腹满,太阴经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药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 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手足厥寒者,厥阴经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 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汗后下后复发热,脉躁急,利与热惧不止者难治。 【发汗】太阳病发热头痛恶寒,脉浮紧无汗为表实,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头痛目疼鼻干,脉浮发热下利,葛根汤。 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头痛发热恶风,小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缓为表虚,桂枝汤。 脉浮缓,反无汗;脉紧,反烦躁,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阳明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 【两解】荣卫兼和是也。如伤寒见风脉,风见寒脉,为荣卫两伤,脉浮紧无汗,大 青龙汤。 发热脉浮,大小便赤,烦渴,此表里证俱见,或有汗,脉浮,小便涩,并宜五苓散。 【六经表】少阳发热,胸满胁痛,小柴胡。太阴热而腹痛,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 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厥阴手足厥冷而身热者,当归四逆汤。 【下】伤寒发热四五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胃也,调胃承气汤。阳明病身热 汗出然,脉实者, 同上。 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并阳明发汗过多而反热,俱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 气汤。脉浮数者,大柴胡汤。 身热汗不出,内实反恶热;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利,俱大柴胡汤。无 痞满,无潮热,无谵语,脉不沉,俱勿轻下。 【温】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 【和】头痛身热,小便自利,或恶寒,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里相半,小柴胡汤。 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豆豉汤。 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者,小建中汤。 瘥后劳役复发热者,小柴胡汤。食复发热,栀子豉汤。 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双解】里证已急,或脉浮,或头痛,风寒表证仍在者,过经不解是也,大柴胡 汤。此解表攻里之法,故曰双解,非前两解之比也。 【出血】伤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头上面目俱带紫黑壅肿,寸脉浮大而数,是欲 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叶或茅刺于两鼻中弹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于两尺 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有自来矣。但 北方之人不谙此理,凡一切杂病内伤,动辄刺血,亦谓之打寒。甫见气血俱虚而病者 又行此法,是犯虚虚之戒,而遂致于不可救者何限哉? 【越婢】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 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汤。 【吐】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 蒂散。或心中结痛而烦,栀子豉汤。 【劫】有汗下后阴阳之气下陷,热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镇之,来复丹、 灵砂丹。 【针】身热恶寒取后溪。身热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 风池、命门。汗出烦热,取五处、攒竹。上脱、烦心、好壮,则取巨阙、商丘。身热 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灸】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取气海、关元。少阴发热,取大溪。 发热反欲得衣,热在肌表,寒在骨髓,脉沉迟,手足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发 热表未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活人书》表热里寒先与阴旦汤已,次用小柴胡汤加 桂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