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论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 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 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 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 天,两额之动脉;王注在额两傍,动应于手。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傍,近于巨 之分,动应于手。)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中部天,手太阴也; (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 分,动应于手。)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兑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下部天,足 厥阴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太冲之分。)下部地,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 太溪之分,动应于手。)下部人,足太阴也。(在鱼腹越筋间,直五里箕门之分,沉取动应于手。 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 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 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 者,应不俱也。 脉要精微篇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季胁在胁骨之下带脉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尺外以 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两尺脉也,两尺外候肾部,内候腹里,大小肠膀胱腑俱在中也。)附上, (两关部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经曰∶鬲为中焦,血之原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 脾。上附上,(两寸部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经曰∶胸为上焦,气之源也。)左外 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为气海。)前以候前,后以候 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足中事也。(此结上文而总言之也。此 《内经》寸关尺三部候法,至《难经》《脉诀》易之,以大小肠配于心肺,而此竟鲜有能究之者, 然则三部孰有准于是哉?今世言脉之三部则是,而其内外之候法,若非心谷汪先生《质疑》之着, 其孰从而知之?《质疑》曰∶内外每部有前后,半部之分也。脉之上至,应前半部,为外属阳; 脉之下至,应后半部,为内属阴。上至者,自后而进于前,阳生于阴也。下至者,自前而退于后, 阴生于阳也。概而言之,脏腑近背之阳位者,以前半部候之,近腹之阴位者,以后半部候之。细 而分之,如两尺内外前后两傍之交,犹夫季胁之位界腰腹以分内外者也。两尺前之半部,以候肾 附腰脊之阳位者,两尺后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阴位者。自尺而附上为关,在左则前以候肝之居于 左胁近背之阳位,后以候膈之当胃口之阴位者;在右则前以候胃之近脊之阳位,后以候脾之居于 右胁近腹之阴位者。又上自关而附上为寸,在右则肺居上右之阳位,胸中居膻中穴上之阴位也。 故于兹前后分而候之,至若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云者,则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关中溢寸,候 胸至头之事;以自关中尽尺,候脐至足之事,则承上意而广言之也。此其为尺寸前后内外之候也。 夫心肝脾肺俱各候,惟肾一脏而当两尺之候何哉?此阳一阴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于膈上阳位, 其数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肾居于膈下阴位,其数偶,故形如豇豆两枚,对附腰脊之右左而分候 两尺,此水润下之理也。《脉经》及《刊误》并以两尺候肾者,得此意也。《难经》《脉诀》乃 以左尺候肾属水,右尺候手厥阴配之命门、少阳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门者《铜人》以背脊十 四椎下一穴谓之命门。据此内无正脏,外无正经,何以例部?且手厥阴经之脏命名不一,有以心 包络言者、有以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言者,有以代心主病言者,有以两肾静水动火言者,皆无稽之 言也。考之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此以十一脏 而配十二经,则手厥阴一经无脏之可配矣。考之灵兰秘典篇岐伯对黄帝十二脏之间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观此膻中足十二脏之数,以备十二官之用,然则配手厥阴之经者不在膻中与?诚以膻中乃心前空虚之处,与心同志为喜。喜笑者,火之司也,则知司火以为心火之相应者也。常藏氤氲之气,《灵枢》谓之宗气,又谓之气海。其气之余,淫于胸之上焦,由肺布于一身,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经谓少火生气是也。苟一失常,则外暑内热而燔灼脏腑,谓之相火龙火,经谓壮火食气是也。是知 膻中者,手厥阴心主相火之脏也。故本文以配心脏君火,分外内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 原手厥阴之经起于胸中,络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之内,终于手之中指。然经与脏俱值身之上部, 当候于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阴之府,上下通焉者也。《灵枢》云∶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以胸为上焦,气之原也;膈为中焦,血之原也;腹为下焦,水之原也。 位分不同而主治亦异,此本文所以有胸膈腹中之异候。原手少阳之经起手无名指端,行肘臂外循 肩上头,一支下络膻中,属于胸膈腹之三焦,则非下焦之可得而专者,而专以右尺候之可乎?且 府不及胆者何也?则于肝寄之矣。府不及小肠大肠膀胱者何也?于腹中统之矣,抑是三府者皆居 腹之下,宜以两尺后半部而分左右候之。小肠从心例左,大肠从肺例右,膀胱与小肠相通而同其 候则是也。《难经》等书舍其脏腑高低,拘之外经表里,以左寸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则非也。 考之《枢要》等书,亦多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今以经候前后外内 之法言之,常诊一部之中,上下之至,软滑应时合位者,谓之中和之脉,为平,前后上下之至, 有太过不及、失时反位者,谓反常之脉,为病。然必察上至下至脉状同异,而分统属之候,盖因 属之五行。气同则合上升,惟水润下。气异俱有升降,以分阴阳。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统断之, 寸关病在前候,两尺病在后候。上下之至异者,以属断之,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后候。上下 互见和乖,和主平而乖病也。上下相同,同中之有异者,主异者之候而为病也。上下相同,强弱 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为病也。涩滑长短洪细芤迟八脉有之,大法统属,兼审浮沉虚实,阴阳溢 覆。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经脉头项腰脊肢节筋肉之属也。沉以候里,通主脏腑骨髓咽喉二便之属 也。虚者不及,以为痒麻痿泄之证也。实者太过,以为胀壅疼秘之证也。上至为阳,以候上升之 病也。下至为阴,以候下降之病也。上至出部为溢,下至出部为覆,所候同前。且以涩之不及一 脉例之。如∶ 两尺前之上至此肾之所候也。诊得浮涩,主耳聋,盖肾藏精而寄窍耳,耳得肾之精气上荣 而能聪听。今浮而涩为肾不足,不能上荣耳则耳聋矣。沉涩主腰痛,盖肾附脊而外候于腰,腰 得肾之精气内滋而能转摇,今沉而涩为肾不足,不能内滋于腰则腰痛矣。 左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小肠膀胱之所候也。浮涩主足膝冷麻,盖腹中下焦之位也,阳气不足不 能外温于足膝,故足膝为之冷麻矣。沉涩,男主遗精女主带下,腹中水精之候也,阳气不足不能 内固前阴,故精带而滑下矣。 右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大肠之所候也。浮涩与左同断。沉涩主大便难,腹中为大肠之原也,大 肠本多气多血之经,今沉而涩为大肠气血不足,则气滞血燥而大便难矣。 左关前之上至以候肝。浮涩则主肝血不能上荣而目昏。沉涩则主肝气内郁而胁胀。 左关后之下至以候膈。浮涩则主中宫之湿渗入囊中,故睾丸偏大兼急而为痛。沉涩则主中焦 之气不能荣精于心肺,故滞于膈为胀,甚为痛也。 右关前之上至浮涩主恶吐,沉涩主少食,此候胃阳,以司纳受者也。 右关后之下至浮涩主四肢恶寒,沉涩主饮食难化,此候脾阴,以司运化者也。 右寸前之上至所以候肺。浮涩主头痛。肺,输气之脏也,其气宜充而不宜减,今浮兼涩,为 肺之气不足,不能上充于头,故头无所滋禀而为虚痛耳。沉涩主痰滞。肺,通气之脏也,其气宜 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 右寸后之下至所以候胸中。浮涩两膺刺痛,两膺俱胸之傍也,今沉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 能外充两膺,故两膺气滞而刺痛耳。沉涩主短气,胸为上焦气之原也,今沉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 不能给肺之输送,故气短而不相续耳。 夫心候诸左寸前之上至浮涩主头眩,以心血不能外荣于头,故火因之煽动而头眩耳。沉涩主 虚汗,以心血不足则火因之内蒸而为汗耳。 膻中候诸左寸后之下至浮涩主两恶寒,乃膻中手厥阴经过之分也,外经气不足则腠理 失卫,邪因外袭,故近之处恶寒耳。沉涩主惊,膻中宗气之脏也,膻中之气不足则火耗心血, 神不内守故惊悸而不宁耳。此举涩脉以见例,余可类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