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人之有形,借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 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 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古方论饮病有四。即痰饮悬 饮溢饮支饮也。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 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此即见饮疾大概多为此者,然又有五饮。及水在五脏,病各 立名不同,与夫聚而不散曰留饮;僻于胁肋曰癖饮;流移不定曰流饮;沉伏于内曰伏饮;因 酒而成曰酒癖。寒多即曰冷痰。热多即曰热痰,病虽多端,悉由三焦不调,气道痞涩而生病 焉。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疗此者,要以宣通气脉为 先,则水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其结而 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