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曰。凡小儿伤寒表症。有恶风恶寒者。当发表。如气盛能食。不大便。无表症者。可攻里。春主温。属木。 身 温当发汗。夏主长。属火。身热而烦躁。合大发散。长夏主化。属土。四季月同。当调其饮食。秋主收。属金。身凉内 温。合微下。冬主脏。属水。身热而恶寒。是热在外而寒在内。身凉而恶热。是热在内而寒在外。热在内者。调胃承气 汤。寒在内者。调中汤丸。凡小儿伤寒。宜根据四时阴阳升降顺逆刚柔而施治。气升浮则发之。收藏则下之。有汗发热恶 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热恶风。脉浮 紧。无汗发热恶寒。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桂枝麻黄合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洪者。可下之。更详其厥与 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如 四肢不厥。 身热内外皆阳。不动三焦。宜凉药三五服下之。黄芩甘草汤、黄芩白术汤、黄芩苍术汤、黄芩栀子汤、连翘饮子、小柴 胡汤、八正散、凉膈散、白虎汤、五黄散。此上中下三焦药。宜选用。中暑脉虚。背寒恶。自汗而渴者。白虎汤。身凉。 脉紧。热在内者。急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 热者。惺惺散、桂枝汤、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防风汤。可选用。发汗者。量四时暄暑燥湿风寒。各宜春凉夏寒秋温 冬热而发之。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白茯苓之类。以利小便。则其热自退。 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不足也。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痰者。褊银丸。若有表 症。恶风 寒而嗽者。惺惺散、加减鼠粘子汤。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大吐者。当下之。消积丸。潮热有时。胸满短 气呕吐者。桃奴丸。 张云岐曰。小儿有寒邪。及瘟气时疫疮疹。身疼头痛。壮热多眠不语。潮热烦渴。痰实咳嗽。人参羌活汤。时气头 昏体热。七宝散。小儿同乳母服。大人亦可用。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 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 肺。泻白散、后发散、大青膏。若止伤寒。则不胸满。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冷。为斑 疹也。与伤寒表症相似。此胎气始发。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症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 王好古曰。小儿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者。四君子汤加细辛、栝蒌、桔梗、薄荷、生姜。或加防风、 川芎。内有寒。或遇天寒欲发散者。则去栝蒌。虚汗夜啼。加麦冬。 杨士瀛曰。小儿头额痛。身体发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身体潮热。头目昏痛。心神 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调胃承气汤。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也。双圣丸。 虞抟曰。小儿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当发散。大青膏。表症也。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 惺散。有 风热。里热。口中气热。大小便秘赤。饮水不止。有下症者。大黄丸。大热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如清便自调。 不可下也。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症。 张兼善曰。小儿伤风兼脏者。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咳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虚 见故也。如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益黄散。而后发散。大青膏。未瘥。调中丸。有下症。大黄丸。后服温 惊丸。伤风 腹胀。亦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发散。大青膏。伤风吐泻。白术散。夹惊 伤寒。热极生风。薄荷散。 庞安常曰。小儿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人参、地黄。 吴绶曰。小儿伤寒。六经治例皆同。但有胎热、惊热、血热、客热、寒热、潮热、痰热、食热、变蒸热、伤风热、 痘疹热。一皆发作。状似伤寒。要在明辨之耳。况肌体嫩弱。血气未定。脉法不同。药剂轻小之别。故略具节要于后。 凡小儿病。详察面色为先。伤寒尤宜加意。凡食热伤乳则吐。奶瓣不消。口中醋气。伤食则心下满硬。嗳气作酸。恶 食。右手气口脉盛。手心热。手背不热。肚背先热。以此别之。凡治小儿伤寒。发热。必以六君子汤为主。或加神曲、 麦芽、山楂、砂仁、香附之类。内实者。加枳实、青皮。热不解者。加柴胡、黄连、黄芩之类。如无热。香砂保和丸。 凡变蒸发热。长气血也。夫变者。气上。蒸者。体热也。轻者发热虚惊。耳冷微汗。唇中有白泡如珠子是也。三日而愈。 重者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食。凡乳食即吐。五日愈也。凡伤寒发热。则贪睡眼涩。呵欠烦 闷。鼻塞喷嚏。或流清涕。口中气热。咳嗽声重。或自汗怕风。人参羌活散。其余治例。宜同伤寒表症例也。要在详辨 而治之耳。凡伤寒则怕寒。拘急。发热翕翕然。在表。昼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钱氏曰。男子则面黄体重。女子则面 赤喘急憎寒。口中气热。呵欠烦闷项急也。大抵伤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左手人迎脉紧盛也。其余六经治法。同大人 伤寒。但药宜轻小耳。亦有夹惊夹食伤寒。要在详审。凡痘疹发热。钱氏曰。腮赤多躁。喷嚏眼涩。呵欠烦闷。时发惊 悸。身重发热。耳尖鼻尖手足稍冷。乍凉乍热。睡中惊惕。起卧不安。乃其候也。切不可认作伤寒。发汗。盖覆取汗。 则大误。须仔细辨之。 鳌按。小儿伤寒。虽云六经治例。与大人无异。然毕竟有别。小儿多一切杂症。如前辈所云。固当一一分辨施 治。即真属伤寒。而小儿必夹惊夹食之症为多。故即用六经分治之剂。其中必兼去惊消食之品。方可奏功。至小儿 伤寒形症。亦属有定。如头痛。体重。鼻塞流涕。喘息。颊赤眼涩。或眼赤黄。口干。咳嗽。喷嚏。或口鼻出水。 山根青色。身上寒毛起。或畏人。或恶寒。两手脉必洪数。凡此等症。皆属伤寒之候。必明辨之。方不与一切之症 相混。而可以伤寒之治为治。而即此等症。亦不必悉具。随见数症便是。如吴氏详列诸症。本与伤寒无涉。今特录 之者。所以别于伤寒。欲医者知一切诸症之各有形症。盒饭各随症治。而可不混于伤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