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阳明病。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宜调胃承气汤。阳明病。反无汗而 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目】王肯堂曰。内经云。巨阳受邪。少阴为里。得热则往从之。从之则厥也。太阳与少阴为 合。此症当是太阳未全罢耳。经又云。阳明病则喘而。则恶人。小便利者。寒邪内攻。肢厥头 痛者。寒邪外攻也。 喻昌曰。阳明病。本不头痛。若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里因而邪热深也。然小便利。则邪热 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也。 魏荔彤曰。此手足之厥。与头痛互见。非少阴之手足厥也。故呕而汗出。与反无汗亦不同。正 见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呕而不咳。与阳明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手足厥有别。 此阳明病有类少阴。而又微带太阳。后学皆茫然不知下手处。故仲师苦心标出。 问。少阴亦有咳。何以辨。曰。少阴所云。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原文详之矣。不然。 何能上炎而咳。其言或咳而呕。渴不得眠者。则必兼呕渴不得眠。而见少阴之阴躁。不与阳明之 呕咳兼头痛类也。其言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然必兼四者。诸症虽有似 阳明。而头痛一症。必非少阴所有也。此少阴之咳。与阳明所以不同也。故太阳之头痛。入于阳明 之小便利呕咳厥逆中。总属阳症。又见阳 能统阴。一阳存而群阴悉化为阳。在病气亦如此。正气之在人身者可识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竹叶石膏汤。阳明病。身热头痛。 漱水不欲咽。必发衄。 【目】杨士瀛曰。将发衄而脉数者。宜犀角地黄汤。茅花汤亦可。 吴绶曰。阳明头痛额前。目疼鼻干。脉长也。无汗者。葛根加葱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经发 汗。头痛不解者。葛根葱白汤。若不恶风而反恶热。自汗烦渴。脉洪数。饮水头疼者。白虎加白芷 汤。内有燥屎。蒸蒸发热头痛者。调胃承气汤。凡阳明头痛无汗者。葛根、麻黄、葱白、白芷、石 膏之类也。有汗。则白芷、石膏、葛根、川芎汤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须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魏荔彤曰。本条之上条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与本条俱言胃虚。然虚寒与虚热又迥不同。虚固不可作实而攻下。热可遽作寒而温补乎。故 仲师就上条食谷欲呕中。又示人以推类详义之法。如阳明病脉迟。似属虚寒。但寒则不能食。此能 食而但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者。胃惟不寒故能食。胃惟气虚故不用饱。不用饱者。不受饱也。微 烦头眩。俱虚而兼热之象。以此辨胃之虚。与食谷欲呕条同。而热则本条独异。夫迟为寒脉。何云 是热。不知此乃兼涩之迟。非沉迟之迟。谓之虚而兼湿热则可。谓之虚寒则大不可也。故又见小便 难一症。虚则气不充而湿不除。湿则气不化而热不消。胃中谷气不能化正养身。却蕴酿湿热。蒸作 疸黄之兆。如不清热除湿。培土消疸。而妄下之。将湿愈增而虚愈甚。腹满如故。胃累及脾。表里 受病。而发黄身肿矣。故又曰。脉迟故也。言迟则濡涩而不滑利。虚而湿之义为主。而热副之。主 治者以除湿培土补中为君。以清热消疸为臣佐之用。斯为得仲师心法者。 【纲】仲景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王肯堂曰。阳明病。身不重。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咽痛。若胃气不逆 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鳌按。此与前头痛款中反无汗一条。俱是阳明病而有类少阴者。然彼条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 手足厥。所以异于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及呕而不咳。此条之咳而咽痛。亦所以异于少阴 之咽痛为不咳而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