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大纶)痘痧心法〕二卷存 〔秦氏(昌迈)痘疹折衷〕二卷存 〔殷氏(仲春)痧疹心法〕一卷存 秀水县志曰。殷仲春。字方叔。自号东皋子。工岐黄。隐居教授。茆屋葭墙。不蔽风雨。生平落落寡合。惟 与禾中高士高松声姚士舜王淑民释智舷相过从。载酒问奇。刻烛分韵。所着有医藏目录。栖老堂集。 〔李氏(中梓)痘科点〕未见 按〔朱氏(巽)痘科键〕二卷存 朱凤台序曰。治人之病。莫难于婴儿。婴儿之病。莫险于痘证。余少时出痘。几为医者所误。长而闻父母言。 每竦然自危。而并为众婴儿危。以故留心斯证。苟有良方。无不采辑。忽获秘传上下卷。如得拱璧照乘。用是搜 讨诠次。穷岁月之力。而后授之梓。客曰。其名键。何也。曰。键者。户钥也。户非钥无以开。是书之于痘。犹 钥之于户耳。客曰。出子之言。使婴儿得免于庸医之手。子之功孰大焉。曰。医者得是书。而究心焉。以保婴儿 于无事。医者之功。与婴儿之命也。于余何者。犹之今天下安。海晏河清。如人一元宁泰。四肢和畅。此天子 之社也。医国者敢尸其劳哉。靖江 朱凤台慎人父漫题于退思堂。 按桐溪池田柔行曰。是书宛陵朱巽述家秘之口诀。与古人之要论。而所辑录。原无题名。靖江朱凤台者。撰 次刊行。名曰痘科键。若因期施治篇。金镜赋。节制赋。指南赋。自始热至落痂余六篇。自虚变实。至治虚弱二 法论十则。并见于金镜录。麻疹篇。概见于保赤全书。其他间有古人之论。若自发热。至落痂余毒口六则。满天 秋。救苦丹。热见愁。千里马。赛春雷。一丸春等方论。俱见于丹台玉案。考玉案。系崇祯中孙文胤所着。虽不 知与是书先后奈何。据朱巽言而查之。是书所引。春沂师桂农子吴东园之说。玉案亦载之。不记出典。是书有家 大人曰之语。玉案亦载其说。无家大人曰字。要之是书立论。多有古贤未发之论。明辨详委。宋元以来痘科之书。 无虑数十家。未见出于是书之右者。则是岂剽袭旧说。以为己所着者耶。于是断为成于朱巽之手者。唯原本颇多 错文。是凤台从其稿本。未经校勘者也。 〔汪氏(继昌)痘科秘诀〕未见 婺源县志曰。汪继昌。字伯期。大畈人。先世多业岐黄。昌始奋学能文。试不遇。寻复专医术。挂瓢黄山白 岳。精阴阳司天之说。调五行生克。黜奇霸不用。活人无算。时称国手。尤于治痘有异传。常语人曰。痘科无死 证。其不治者医之咎也。所着有痘科秘袂行世。性谦让。喜施予。济人缓急无德色。有长浓风。 〔李氏(延)痘疹全书〕未见 按上见于曝书亭高士李君塔铭。 〔蔡氏(继周)保嗣痘疹灵应仙书〕二卷存 自序曰。医药二字。古有金匮玉板。岐黄问答。灵枢难经脉诀。何其详备明正焉。周切思痘疹一门。名曰小 儿科。口不能道寒热之情。心不能辨甘苦之味。席天幕地。忽遭成人虎变之时。生死攸关之日。令父母手足无措。 延一医家。或有矢口乱谈。曰补则补。曰泻则泻。惟命是从。孰知补泻之间。命若悬丝。宾主昏黑。不知医之理。 妙契穹苍。若人也有蹈白刃之勇。辞爵禄之廉。能中庸之德者。然后可行。其用法与诸科不同。但知参能补。 早则闭毒于内。邪正两争。顷刻杀人。又知巴豆大黄能泻。元气已弱。伶仃之际。再授摧残。即能杀人。周不擅 补不擅泻。执中正之理。以告天下。欲求天下不信者。吾不信也。周自庚戌援例。家难频仍。横逆叠至。致误领 虎观。横经之教诲也。久期射策金门。午马岁月。苟得浮生三日之暇。竟写尘芜数万之言。任从取舍。周始祖讳 楷字子式。嘉定二年。以椒房懿亲如海康。七世祖讳道泰。至顺二年。举贤良方正。宗五世祖讳胃字用岩。知余 千。宗祖奉祀万安桥。从兄时宜号玄谷。计擒徐海。逐汪五峰毛海峰。侄文龙年十八。用三折利刀。赶退胡平。 冲犁围击。忘食者三书夜。急在成功。阵亡米碎。周父讳山。号童川。母李氏。俱可事神明。周五岁时。命置义 庄田记。然组宗遣下山场。约止八万。余将讼雷电公明之下。恢复故物。警戒山邻鱼肉之过。节年蒙一二名卿面 命着书。忽起此念。谨勒痘疹仙书上下二卷。咸成一部。躬具四方。博济将来。孟子云。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 下。此刻愿人就利避害耳。又思文不及斑马。才不及韩范。敢乞人序跋。以累名公之心目乎。俟二三年内。将经 义书旨。大小方脉。伤寒金镜录。次第完就。聊答天地父母之心也。或蹈山林。或桴湖海。或爻翠竹苍松。栽花 灌园。惕然长悟。尽然长笑。不知所云。甬东季愚子蔡继周。 〔亡名氏痘疹秘要〕一卷存 陈楚瑜序曰。治痘方书。古今传授。毋虑百家。求其剀 切中程者。恒不易得。先君子历宦于虔。得遇泰和萧子。与之为莫逆。此君久以治痘。驰名海内。知光君子留心 此道。暇日乃出其师所辑痘证一编相授。先君子得之。大加叹异。自后凡遇遘斯证者。以之疗治。多获奇验。顾 以未经剞劂。是致人皆罕见。迨迁宜阳司理。常拟刻于署中。未几以善病罢归。逾年遂尔见背。此书几至湮没。 甲子闱后。予既落魄。闲居无事。偶检遗笥幸编帙尚存。痛念先人素怀所钟。不忍听其散逸。爰收蠹鱼之余。订 其讹舛。更题曰痘疹秘要。付之梓人。俾广其传。以承先志。故于工竣之日。而述其概如此。天启乙卯孟秋。南 海陈楚瑜谨识。 〔吴氏(国翰)痘疹保婴汇粹鉴衡集〕二卷存 序因曰。余生多艰。而子息为尤。历十有数胎。止得三男一女。其他惊搐死者有之。而死于痘者。最为酷烈。 因忿极。窃思古来诸杂证。皆有方药可治。岂痘遂无真传耶。乃遍求诸家。参互考订。其发端指归。缕缕焉。凶 险疑难死证。若皆可目稽手授。诚可藉为活人方寸资矣。然学人往往悉举成书。口诵心维。历岁月而淹熟者。无 虑数辈。及用药而先后倒施。温凉误用。虚实舛观。致有庸医杀人之咎。读书之效。茫如捕风。何也。岂书之误 人哉。要以繁冗者不芟截。当参驳者未能简汰故尔。翰甚苦之。因出臆见。广搜名公所说。刊其繁芜。汇而成编。 其议之精详者因虽尽。而大意则无不该。方之确当者未必备。而投剂或可无误。虽挂一漏万。理所必有。但其条 陈者。约而明。简而该。观采甚便。情知蠡测之识。必见笑于方家。而愚性鄙固。自为千虑一得。或可为学人津 梁云。因述俚识以识。 〔江氏(旭奇)痘经〕(或作痘疹大全)三卷存 〔亡名氏痘疹直指方〕一卷存 〔痘疹心书〕一卷存 〔程氏(嘉祥)家传经验痧麻痘疹秘集〕五卷存 自序略曰。余先大人号心宇亦号岐滨。幼肄儒。蹶而习医。先大父东谷公曰。嗟嗟。学何必为儒。诚有裨于 世。何非儒行乎。乃出其所秘授于诸明公者。以示先大人。大人学而思之。夜以继日。觉于于然若有所得。每施 于世。无不应手。嗣而访天下之明医。如方龙山方嗣塘何肖充姚少琼汪炉峰黄万山夏少江诸君。与上下其议论。 博极群书。学问益准。先大人勤于笔。每治则载一方。着一案。其间有得之书者。有得之心。而发书之覆者。有 得之友者。有得之己。而济友之所不及者。一列于策。余幼笃于儒。惜父之功无继。未表于世。遂弃而攻医。先 大人因授秘旨。余益潜心医学。存则与之共视。究其证之颠末。故则凭其抉治之精微。随所施效如桴鼓。益信射 于百步之外。至者力也。中者巧也。善乎孟夫子之言夫。然有而秘之与无同。于济世之心。毋乃大谬不然乎。况 济在一方者德小。济在天下者德大。济在一时者功有限。济在世世者功无穷。若是非付之剞劂氏。曷足以遂。故 尽其秘旨。凡研之简编。而验之临症者。悉记之于书。以公于世。俾人人一展卷。而昭如日星。即按方而治危险 之证。无错乱舛误。苏亿万人于一人。谓非仁者赠人以言乎。而先大人洎予济人利物之心。庶几发抒其万一云。 〔吕氏(献策)痘疹幼幼心书〕十七卷存 自序曰。余自束发时。从事举子业。未晓医也。顷先严抱足疾。不离床榻者数年。日随诸医侍药。因究心于 岐黄诸 书。遂与医习。先是有妇人调经一书。盖怆心于无嗣者而刊也。言简意该。人用之效若谷响。至婴儿一科。存之 黄帝时。未有言着。故医家皆以哑科为最难事。夫固谓杂证难。而不知痘疹尤难也。夫痘疹结局。在一十四日之 内。自发热以至收靥。一日一小变化。三日一大变化。生死悬于呼吸。情势迫于危急。为儿父母者。见其倏忽间。 置儿于烈火寒水之中。仓卒靡藉。听信庸医。颠倒错乱。夭人性命。可畏也哉。余常聚麻痘书数种。参考研寻。 历十余年。纂汇始成。大约按证治方。挨日顺序。始终本末。条理不乱。论皆常语。不为钩深。方多根据古。不敢 立异。犹恐开卷之余。昧者莫解。又将药性炮制分疏首编。使人一卷。了然心目。可不问医而自为焉。然尤致详 于形色动静。寒热虚实之辨。总以升发解毒为主。温补之中。必兼升解。升解之后。急须温补。要在于燕越歧路 处着力耳。嗣后余子若女。遇时行痘疹。照证对治。咸繇此脱厄。余沾沾喜曰。吾得以幼吾幼矣。然犹以不及人 为恨也。值里中亲友。佥命广其传。余以艰于梓为辞。会苞之席之两弟慨然助成。因得启其笥藏。而付诸梨人曰。 人有饥者饲之食。人有寒者纩之衣。人有劳者。休息而安逸之。婴儿有欲无言。倘有抱痘而吟呻。染疹而困厄者。 医谁药之。而谁疗之。是编成。人得于是取筏焉。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故名曰幼幼心书。崇祯八年夏杪。 古平原吕献策匡时题于静笃轩。 〔吴氏(元溟)痘科切要〕一卷存 自序曰。余父道川公精岐黄。凡男妇大小抱疾者。投剂辄效。余则勤恳哗间。弗克治也。年弱冠而母病。 病且剧。余仓皇侍汤药。母因语父曰。茕茕孤子。既令业儒。不若兼令业医。以广其学。父慨然为之耳提口授。 余亦因之详求博考。究脉探原。遂为理路稍通焉。至于痘疹一科。尤兢兢三致其意。然未知切要也。万历丁亥冬。 时行出痘。几遍乡邑。父日阅二三十人。且命余偕往。曰。痘书虽多。未得要领。惟临机应变为无穷。切要在能 认证。非亲视莫可指传也。盖痘分顺逆险三种。其间顺险各半。逆者十亦二三。有顺证误成险证。误成逆证者居 多。因而据证。剖示其表里虚实。按岁气。分部位。察形观色。酌以寒热温凉。而治之之理。犹如舟人把舵。不 可乱推。乱则覆。又以庖人笼之法譬之。酵未发。而起火早。则面烧死。酵已发。而起火迟。则面塌坍。故要在 讨酵发火之际。不可违误时刻也。盖痘于五六日前。宜疏散解毒。药用清凉。五六日后。宜抱里助浆。药用温补。 其切要在凉补转换之间。勿违时刻。良于是矣。夫顺证误人。或不致大害。若险证一误。则变态多端。莫可解救。 慎之慎之。余故于兹编。名之曰痘科切要。昔余父得传于燕湖丁氏。再传于余。余复加以日历已验之见。汇成一 集。不敢私秘。读发之梓。就正高明云。祟祯丁丑岁孟冬月。光禄寺署丞古歙吴元溟澄甫氏书。 〔费氏(启泰)救偏琐言〕十卷存 自序曰。尝思道无名象。虚寂无为。威而即应。妙用无穷。不可得而思议。不独大道为然。医之为道。上关 运气。下切。而寄生命。虽曰小道。能不灵变乎哉。至痘之一证。有常有变。吉凶反复。生死尤限于日期。 一不洞彻。而失圆转。可生之痘。陷于不起。讵以泥文执象。克任斯道乎。论痘自放点以至落痂。赖气制化其毒。 而终始其功。以故前执此。而按期定法。据证立方。虽有不齐。大都以扶元 为重。治毒为轻。防危虑患。咸以虚脱为虞。常道其宜尔也。抑知痘犯元枭烈毒。犹夫火宅。不第制化有所不受。 连气亦为毒瓦斯。血亦为毒血矣。视变为常。而反倒置。有不速其毙耳。况时有变迁。痘多变局。试阅今之败于虚 者。几上残花。毙于毒者。大林秋叶也。虚与毒之辨。似是者居多。此非成见所能别。亦非聪明所能定也。能以 四大机关。一一深求而参合之。痘之不等于前。今之毙类于毒。可坐而照矣。令痘悉毙于虚。其于充实之体。当 不登于幽录。乃有痘未及浆。而便有是惨者。何也。其于薄弱之躯。自不留于尘世。乃有浆不烦助。而得有以称 庆者。又何也。衡其毒迫于虚。何得以虚。而忽其毒。毒之所在。命悬顷刻。亦奚暇论小而襁褓。大而早婚。与 值病后哉。挈其当胜之急。得靖杀身之毒。斯见大智。余盖历来治验。笔难广记。信不诬也。妙在参其毒耳。如 篇中所载。种种恶形恶色。与夫症状之猖狂。神情之扰乱。其与气虚者。固已远隔参商。更异夫内蕴不拔之毒。 见症若虚。深潜燎原之火。见症若寒。较之暴厉而发扬者。险恶尤为莫测。恒多并形也。而色独异。并色也。而 形不侔。并见症也。而所致不同。并日期也。而规则难施。细合端详。无非烈毒肆虚。尚在首尾一辙。法非不劲。 末路尚有余氛。舍顺与逆之外。凡费推敲者。往昔容有。今殆罔不其然。是痘虽与逆邻。未得遽与逆视。而卒流 于逆者。非初昧于不知。即摈于不治。有计挽回。且前且却。而存畏缩。比比皆然。以此恶局偏峰。俾不终害于 偏。非得偏以偏救。何能以救其偏。妄作所以是名也。譬之冬衣裘。夏葛。寒燠使然也。济大旱必需霖雨。治 洪水自宜排决。事理当然也,行其无事而已。由来治病易。明理难。理明一任。证之纵横变态。不为似是所眩。 不为规则所画。不致误于曲谨。亦不受衍于已甚。随在皆宜。头头是道矣。余少业儒。不获一售。既思以庸才。 纵得幸进。于世何补。捡家藏医籍。及诸家痘疹。潜心三载。草草应事。留心于兹。前人不我欺也。殆自甲子更 始。于古法所以然者。渐觉不当。所必禁者。渐觉相宜。然犹不敢自信。窃见泥古而执成规者。不第崇补助阳。 致轻变重。重变逆。即知其痘属血热。急来缓急。同归于尽。可胜道哉。尽有本宜凉解。亦不善于参者。幸其 内无隐伏。外不甚暴。偶合于从治法。非正治当然也。却舍易而求难矣。余虽不敢贸焉从事。究所以然之故而不 得。则当然者终难自信。谓其先天耶。何以今昔乃尔。谓其岁气耶。何以历年无改。苦心参究。于枕畔间。以思 民病固因六气而转。六气之运。本阴阳太乙而分。时行物生。寒暑代谢。阴阳在岁位也。总持岁纪。充积其数。 阴阳有大运也。必甲子一周。而一气之大成始伏。将来乃进。自不规规于岁位。而得满充积之数者。是则民病之 改易。其应大运可知。盖大可以覆小。小难以该大。万化皆然。运于阴。阴中亦自有阳。是阴为大。而阳为小矣。 大运于阳。阳中亦自有阴。是阳为大。而阴为小矣。逐年岁气。大运之散殊也。计岁位而纷更者。不明运气之大 局也。执一局而不移者。更令造物无阴阳。化工无运气矣。是大造不分而分。不定而定。调无定准也。而却有恒。 恒则负于久。而有以见其运之大。谓有定准也。而代巡。巡则无定局。而有以见其大而运。以证往昔痘多虚寒。 大运在寒水也。今多烈毒。大运在相火也。相火之为令最厉。民病多暴邪。阳烈火亢。极似水。惟此运为然。 甚则客忤中恶。人强力勇者。药缉有不及待。往往迭见。痘 值其运。无惑乎血。热更多恶暴矣。间有气虚阳中之阴。终非昔之虚寒并例。往昔宁无血热阴中之阳。终非今之 烈毒等象。乃知痘之不同。出自阴阳。而阳在相火。更见独异。无论与湿土寒水。阴阳殊绝。即如风木。木为父 母。风且动焉。非纯阳之自乎。虽火令有待。而阳局基之。是将乘未乘之象也。如燥金。金属秋,阳燥因火。至 非纯阳之后乎。虽盛余必谢。而火局犹存。是将除未除之象也。二气不得与亢阳比拟。犹谓其阴阳之界耳。乃若 君火。旺于夏而象离。敷荣畅茂。物皆赖焉。火故名君。纯阳得令之象。若过而及炽。不几与亢阳无别。然君火 虽炽。水一制而正令即可复也。相火独异焉者。太虚之邪。阳不藉木生。不受水制。五行常道。不能闲其局者。 应痘烈毒如斯。令不御之于格外。垂毙何挽。历考方书。惟仲阳清解独胜。究其功用。适宜君火之时局。仅治毒 火之常。全书暨金镜录。补泻兼施。其所调剂。偶中阴阳之合令。尤为蹈常之法。诸方得肯綮者。亦间有之。皆 备一时之急至。法能御变。不忽于始。不懈于终。而斡旋速化。良法未之见也。惟玉髓篇。开示奇形怪痘。责人 不识。夫亦当年时值其运。而有是痘。则是痘以前。宁无是运。是运常转。法不及见。据能开者。法亦似乎能备。 惜知及而力未充。尚非劲敌。若夫陈魏两家。魏主温补保元。陈主燥实固本。一切视以为末意。曩时运必寒水湿 土。痘合当然。法故得以如是。令遇君火。险必变逆。一撄相火。诚利刃矣。诸家治法。得列于前。凡有可宗。 便有当戒。惟在取裁者何如茸。何有一薛氏。尤取燥实。更善述其所着。将为世则。徒知痘之一局。不知局以时 换。知道之一端。不知道有全体。若此迷途类推。古来元枭烈毒。见有可畏。便虞正不敌邪。不衡势之孰绥孰急。 惟务养生之说矣。能知道无定体。而想圆转之法。其识自寡。安望识力并到者乎。致令可生之痘。反促其毙。不 责于虚。使咎于逆。冤惨及今而无已也。是道不在求合运。总以四大机关。一一深求而参合之。迪知病真之所在。 便觉运气之所致。不求合而有冥合。得其时措之宜。操纵惟我。人见为异。我得其常。亦何偏之足云。神理不逾 常。道惟在会心者得之。余之妄作。恐在暗中摸索。第与东行而西向者。即如石如杯。并不得而名状矣。故不以 狂瞽自分。而冒妄作。不以琐言为赘。而蹈数穷。良以学至化境。并无可言。鱼兔若未入手。筌蹄在所必藉。昔 节庵陶君着伤寒琐言。谆谆而不惮烦。其殆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乎。妄作粗成。诸亲友谬为鉴赏。遽为叟授梓。 余殊然。后适因兵火中阻。得少加参考。今残年纪七。料难精进。勉力竣事。祈大方诲我。时顺治己亥菊月。 吴兴七十老人费启泰建中氏自序。 〔翟氏(良)痘科类编释意〕三卷存 自序曰。医之分科不一。若婴儿谓之哑科。疾痛痒。不能一告于人。甚矣幼症之难疗也。至于痘疮。则尤 难疗者也。见形出透。有时起胀。成功有期。变化多端。数日之间。躯命攸关。要在预识其机。而图之早。一或 有误。生死立判。酱者不可不慎。无奈医说浩繁。遗书传世。或偏于热。或偏于寒。言攻者不言补。言补者不言 攻。业医之人。见闻不广。胶执一得。宗用热者。惮于寒凉。宗用寒者。惮于温热。间有广博群书。自谓得其要 领者。辄曰。七日以前。当以清解为主。必用凉剂。七日以后。当以温补为主。必用热剂。不思七日以前。倘痘 未尽出。而纯清凉。则气血 以寒凉而凝滞。何由出透而起发。七日以后。倘毒未尽解。而随温补。则热毒蕴蓄而不化。何能成浆而结痂。每 至痘家。同侪环集。交口相争。诸书在案。更翻迭阅。俾痘家既乱于耳。又杂于目。摇摇莫定。令痘有可生之机 者。竟至不救。心甚悯焉。遂举二十年来所得于众书。行而有验者。统会其说。参以己意。使寒热补泻。随证变 通。因时制宜。了无异同。笔成一书。名曰类编。家藏数载。未敢出示于人。因申酉间。时气流行。痘证大作。 小儿患痘。比户皆然。时与同道传舍调理。适一痘证。天庭稠密。则曰毒参阳位。闻之不胜骇异。虽方书有云。 气尊血分者生。毒参阳位者死。盖别有其意。原非以天庭为阳位。以天庭稠密。为毒参阳位之谓也。可见书之误 人多矣。人未必不误痘也。因取所集。复益数条。有录古人之论。稍加删润。而条畅其说者。有遵古人之意。代 为阐发。而宣明其旨者。大约活泼其法。求其因标识本。即始见终。令补泻温凉。通塞汗下。随证投剂。以证运 方。而不以方泥。以我古。而不为古胶。词浅不文。意明不晦。炳若日星。览者易识。更名之曰类编释意云。 又曰。此一书也。原为幼学小儿辈。开门导路。非敢使高明长者见也。其词多鄙俚冗俗。其论多重出叠见。 无非欲曲畅其说。解释其意。令学人之易晓耳。如上卷。言治痘节要之总括。中卷。言因病用方之合宜。下卷言 药性立方之旨规。一一为之阶梯也。见者幸勿哂焉。益都翟良识。 〔痘疹全书〕未见 按上见于山东通志。 〔马氏(之骐)疹科纂要〕一卷存 〔吴氏(学损)痘疹四合全书〕三卷存 凡例曰。痘疹诸书。金镜录为最着。而余家先世所藏痘疹百问。及余所得痘疹心法。虽未刊布著名。实堪与 金镜录相为伯仲。兹特合成一书。兼采图像。以补其未备。共为四种。故曰四合全书。一痘疹百问。辨证辨方。 共一百五十有七条。曰百问者。概举之也。一百问证。由旧抄录失其名。今无从考。作者救世苦心。竟湮没不彰。 诚憾事也。兹宁阙其名以核实。不敢托名以乱真。一痘疹心法。予得之友人戴氏。戴氏吾乡望族。亦精通医理者。 问其书所自出。亦不知何姓氏。予喜其立论立方之精。常试之证。亦屡验。因不敢自秘。并公之以为慈幼之一助。 一痧证金镜录中。只言其概。心法中。亦有发明。要未为全书。兹采王宇泰缪仲醇二先生之书。以补心法之后。 名曰增补麻疹心法。一痘疹论。虽精详。尤得图像而愈显。是书特采图像。以为之佐。 按池田柔行曰。是书以金镜录为主。然失载之。所谓心法者。即玉髓图像。而集图者。秦氏形色老嫩善恶。 及顺逆险之说。及五运六气之二图耳。唯痘疹百问。题白岳吴学损损斋校订。实不合序及凡例所言。未审何谓。 〔冯氏(兆张)痘疹全集〕十五卷存 〔黄氏(序)痘科约囊〕五卷存 辨语曰。尝思保幼莫要于痘科。根于脏腑。显诸皮肤。顺逆稍殊。死生立判。真童稚之大关也。每怪内经不 载。意上古气淳禀浓。时无此证。故黄岐不言。后世莫宗欤。说者谓此证起于汉兵南征。人众郁蒸而成。传染中 国。历今为患。前此无方。任其夭折。先哲陈氏钱氏特悯之。殚心极虑。各陈治法。实痘家之鼻祖。然陈氏主补。 钱氏主泻。意旨既殊。方术亦异。自丹溪着陈钱优劣论。大率进钱却陈。若 东垣。若海藏。若节斋。若洁古。若闻人氏刘氏王氏诸君子。立论不一。而符丹溪之意者居多。苟善用之。均有济 也。今之喜于温补者。动称文秀。不问其人壮实。概行丁桂姜附之属。以致皮渍肉烂。咽疮目昧。传诸恶毒。不 可治者多矣。喜于凉泻者。辄祖仲阳。不问其人虚弱。概行芩连栀之属。以致脾胃损伤。呕吐泄泻。不食痒塌。 而死者有矣。呜呼。此皆泥方以用药。不审证以裁方。误人者非方也。乃己见不明。不善用之过也。近有魏氏桂 岩吴氏东园万氏密斋三家者出。以痘方甚繁。率无纯效。各着数千言。足为痘家正脉。魏氏扫众轨而更辙。出独 见而立言。排变异归肾之非。以剖人不决之疑。揭毛甲骨牙之毒。以示人勿罹其害。特制保元汤。以固根本。又 制水杨汤。以宣和气。其曰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结痂之时。清凉渐进。毒去未 尽。补益宜疏。有哉数言。启蒙解惑。发前未发。良可师也。所惜者。不分寒热。不量虚实。自始至末。一以保 元汤主之。痘之虚寒者得之矣。若实热者。必罹壅毒之害。斯不能无遗议耳。吴氏例以众家之言。参以心得之秘。 辨虚实寒热之异。明汗下补泻之宜。备裁诸家名方。开陈诸品药性。条分缕析。示人活法。甚可尚矣。但博而寡 要。使观者靡所适。又谓六日以后。制药用盐酢。夫六日以后痘方起。采盐能发痒。酢能破血。岂其所宜。万氏 视二家尤详。既多辨论。且制歌括。其立论多强合附会。前定一百四十七方。有迂杂不切者。袭人之旧有。而易 其名者。似亦未尽美焉。大抵诸家所着。或狗已见。或蹈前说。或详于议论。而不备乎方药。或繁于方药。而不 精乎选择。俾后人怀犹豫之疑。而抱多歧之叹。毋乃非济世之心乎。灵枢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蠹满而弗约 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弗与俱。又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余故博采诸名家之说。而返于 约。名曰约囊。先之以谈论。人览而易明。次之以歌赋。文顺而易读。详其图说。可按而决死生。列其成方。可 考而极险证。鉴乎古而不泥乎古。师其意而不滞其迹。使表里寒热。气血虚实之辨。灿若列星。焕如观火。非敢 谓功倍古人,或于删述之意。窃有得焉耳。抑更有进焉。夫医者意也。随时变易。而无不宣也,若能顺天时。度 地宜。察人事。于以审病势之顺违。详药理之宜异。庶万举万全。而童稚无夭折之患矣。 〔李氏(菩)痘疹要略〕四卷存 自序曰。夫医学所垂。列有四科。而四科之中。惟儿科为最难。以其问无所施。而切难于用也。至儿科之中。 惟痘科为尤难。以其变端在顷刻。而虚实不易辨也。见夫世之业痘科者。初则发表松肌。继则清火解毒。其后则 行浆托里。此外无余法矣。动则曰发欲其透。出欲其尽。不问表气之虚实。而任意表发。鸡肝人牙。无所不进。 至皮肉虚肿。而痘仍不起者有之。元气尽发于外。而痘不能内回者有之。动则曰火欲其清。毒欲其解。罔顾里气 之虚实。而肆用寒凉。芩连大黄。无所不投。至血凝气馁。而痘反冰伏者有之。胃寒脾泄。而痘久内陷者有之。 噫。可慨矣。不知痘疮一证。虚实由于禀赋之浓薄。故密而重者。竟获安全。疏而轻者。反致危殆。轻重随乎运 气之变迁。故重则俱重。轻则俱轻。然禀赋所偏者少。而运气所关者众。所以不明三元甲子。与五运六气者。不 可以业痘科。如上元一白。中元四绿。下元七赤。各管六十年。谓之大运。其中一白管上元之上为水 运。二黑管上元之中为土运。三碧管上元之下为木运。四绿管中元之上为木运。五黄管中元之中为土运。六白管 中元之下为金运。七赤管下元之上为金运。八白管下元之中为土运。九紫管下元之下为火运。循序递迁。各管二 十年。谓之小运。大运统其权。小运司其令。此洛书之定理也。古人以河图之先天五行论体。以洛书之五行论用。 良有以也。至于各年岁气。又有五运六气之不同。如甲己为土运。喜暖而恶寒。乙庚为金运。喜清而恶燥。丙辛 为水运。欲暖而怕冷。丁壬为木运。爱达而恶郁。戊癸为火运。宜凉而厌热。此五运之递迁也。六气者。如子午 一年。少阴君火司天。卯酉燥金在泉。而卯酉二年则反之。丑未二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而辰戌二 年则反之。寅申二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而巳亥二年则反之。此六气之流转也。一岁之中。又有王 气之值月令。客气之重加临。俱当分别而为治者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火。阳明 司天。其化以躁。太阳司天。其化以寒。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盖司 天行天之令。上之位也。故主上半年。在泉主地之化。行平地中。下之位也。故主下半年。岁运主天地之间。人 物化生之气。中之位也。故主一岁之中。运气之理者。此其详且悉也。可不察乎。夫痘内发于脏腑。外应乎气运。 天动人随。毫发不爽。是故治痘者。以明气运为急也。然则钱氏之用清凉。陈氏之用温补。皆非二子之偏见。乃 运气之所值宜尔也。即如救偏琐言一书。阐发皆有至理。论证备极详明。虽以清火解毒为主。而其中不无补法。 但以大黄为首重者。因其时值下元甲子。九紫火运二十年。所以宜泻者。十之七八。宜补者。十止二三。后人读 其书。而不知其故。欲执一法以通治。递迁之运气。有是理乎。乃今时值上元甲子。运气属水。若肆用苦寒。而 不知反保赤者能无隐忧乎。余遍观痘科诸书。无过乎王宇泰先生所辑幼科。第合刻于群集之中。部籍甚多。而且 汇纂诸家方论。博而太繁。恐学人难于检阅。故特抽其尤而撮其要。咀其微而啜其华。为之因时上下。酌古宜今。 不泥乎法。而遵其法。不执于方。而准其方。凡阅是编者。必会通乎补泻温凉之旨。而神明变化于间也。彼守 一隅之见。而执一定之法者。未可与适道而言权矣。至若痘疹之首重气运,古人言之详矣。非创见也。因悉之简 端。借以问世。不知然乎否乎。故为之叙若此。康熙辛巳岁孟冬之月。古越李菩东白梅山氏书。 〔谈氏(金章)诚书痘疹〕三卷存 〔张氏(琰)种痘新书〕十二卷存 自序曰。今夫创千古未有之奇。裁一心独得之蕴。以新岐黄之耳目者。乃得谓之新。若治痘之家。名贤济济。 即治痘之法。汗束盈盈。但墨守一室者。拘管见而不能通。循行故辙者。泥常法而不知变。率由旧章。陈陈相因 已耳。即以旧章而论。宇内方书。总无种痘之说。岂治痘之方。则宜传之于世。而种痘之术。不可向人言乎。盖 秘其诀而不肯笔之于书。私其技而不欲公之于世也。余今乃泄人之所未泄。传人之所不传。书不云新。亦何云乎。 或云。痘为最险之证。当天行疠疫。人皆惶恐。方思远避之不暇。况集婴孩小子。无影无端。取而种之。是举无 疾之人。凭空而授之以病也。仁者将安忍乎。余曰。不然。痘乃先天之毒。方阴阳交感之际。早已植根于胎元。 一遇五运变迁。时行疫气之感。从未 有不发者。若俟其既发。而始图之。则疫气流行。症多不顺。又或付之庸手。表里虚实之莫辨。温凉和解之不明。 既不能起死以回生。反归咎于天灾之作孽。此余所以痛心疾首。不能不致叹于消患未萌。保安未危者。其功为甚 巨也。惟于无事之日。以佳苗而引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敢曰人谋能夺造化之柄哉。亦趋古免凶。保安无 危。仁人慈幼之善术耳。余祖承聂久菩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余读父书。遍临痘症。几及万人。用数 十年艰苦之思。日忧勤于治痘之法。师古而不泥于古。读书不尽信其书。辨症发药。因病制方。重可使轻。逆可 使顺。危可使安。虽遇不治之症。亦或为之治矣。但年暮力疲。无复四方之志。爰将生平学力。悉笔于书。非敢 曰创千古未有之奇也。特以独得而心裁者。公之于世。以补慈幼之术。而新岐黄之耳目云尔。故题之曰种痘新书。 乾隆六年。辛酉岁次。仲春谷旦。三山汀郡。宁阳张琰逊玉题。 〔朱氏(锡嘏)痘疹定论〕未见 〔亡名氏痘科正宗〕未见 李斗曰。小儿之生。以种痘为要。不然则治法有二。其一用升提托补。以催其脓。聂久吾活幼心法发其端。 朱锡嘏痘疹定论详之。其一为通下以泻其毒。始于救偏琐言。而扬其流于痘科正宗。盖痘毒原于先天。势宜外发。 不容内解。以常法治之。则聂氏之说为胜。或因天行感染。则其病与瘟疫相表里。则正宗攻下之法为宜。此仲景 伤寒治法。与吴又可瘟疫论。所以并行不悖也。近世时医。偏用泻下。一二好古之士。执聂以呵斥之。不知皆偏 论也。(扬州画舫录) 〔吴氏(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一卷存 〔亡名氏痘疹传心录〕十九卷附慈幼传心采痂种痘法未见 按上见于汇刻书目。程永培六醴斋医书。 〔舒氏(诏)痘疹真诠〕一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