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志邃)痧胀玉衡书〕三卷存 王庭序曰。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 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 顷之证变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矣。余时目 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例用钱物蘸油而 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 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证。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友 人上陶郭君明理读书。旁搜医学。见近之患痧者日益众。而治痧者不闻。乃精心殚思。推原于小儿瘀疹之理。兼 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遂发愿广之天下后世。为百千万 人命之救。着有玉衡一书。上陶之心切矣。上陶之功大矣。上陶尝言痧本无定脉。凡脉与所患之证。不相应者。 即为痧之脉。痧亦无定证。或感风感食。感劳感痰。而以本证治之不效者。皆为痧之证。为立之方使知遵也。为记 之验。使知信也。后以药性终之。使知用之有宜不宜。不与他证同也。上陶治痧之法。于是书乎全。而世人将读 其书以治痧。兼以治上陶之所不及治。上陶之心于是大快。虽不欲居其功。功又安归哉。余既见痧之事。又信上 陶之说。敢为之言。虽然。不足为愚者道也。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阳日。 〔朱氏(鸿雪)方便书〕十卷未见 钱朝鼎序曰。宇内书籍。莫尊于圣经贤传,其次百家着述。有切于民生日用者。无如医,故秦火之厄。神农 岐黄之编。得与壁经俱存。自后医书之广。不下八百余家。即白首其业者。尚不能遍览。况不为医者哉。吾虞朱 子若瑛。贫士也,心存利济。选古今名医经验单方。集为方便书十卷。救急须知一卷,凡有疾者。不必求医。不 必市药。信手拈来。立可奏效,且一览了然。贤愚共晓。家藏一册。则人可为医。调之方便。洵不诬矣。昔陆羽 着茶经。王积着酒经。俱足不朽。然未若是编之有益于民生也。喜为之序。时康熙十六年三月朔日。 〔方便书补遗〕一卷存 〔救急须知〕一卷未见 〔张氏(勇)方以类聚〕五十卷目录一卷存 自序曰。余善病。且连年同诸将士。以野为家。以幕为宇。其间风寒暑湿。加之饥饱劳役。何非病因也。则 药所必需。岂敢以未达轻试。则本草纲目所必需。即以其中所附方。酌而用之。颇获效。每惜散见。查捡为难。 适际休秣皋兰。病忽剧。其需方药为尤切。因念人之遇病也。皆犹是矣。寻瘥。遂命类而聚之。群而分之。始知 纲目收方。味不多而为力专。宜入之功也。其有安卧床箐。孝子顺孙子 侍。又以落落晨星。尝而进之乎。则准绳诸书。多方调护之剂。所以需先为不可败义也。因益之。不辨病名。不 明病因。则方虽用。故剪截诸论。而条列之。且削原方泛滥及誉词。虑厌达人目也。能于五十卷内。会其间而备。 运用一心。则亢害承制之理。亦在是。□即根据灵素诸家五运六气。一作痴观。未必不如周礼不可行。井田不可复。 适足以坏人证耳。康熙十六年重阳日。关中飞熊氏题。 余金曰。靖逆侯张勇字飞熊。国初定鼎。即仗剑出关。求见英王。王大奇之。提督甘肃。知吴三桂将反。命 子云翼。间道入都。首发其奸。圣祖亲解御袍赐之。功成后谥襄壮。相传其封公梦夏侯而生。侯薨后。葬坟掘 地。得夏侯碑碣。亦奇事也。(熙朝新语) 按先子曰。飞熊氏未详何人。自序称连年同诸将士。以野为家。以幕为宇。知是武职。而非医家也。近阅 黎士弘托素斋集。有赠将军张飞熊诗。当是其人。 〔王氏()万全备急方〕一卷存 自序曰。庚申夏秋之交。江南淫潦为灾。饥馑载涂。继以疫疠。大师相开府慕公既以蠲赈得请于朝。复大 施方药。以疗民疾。所全活者。以亿万计。上洋曹君绿岩闻而谓余曰。我闻病有万端。药亦千变。今开府以一方 疗众疾。亦有说乎。余应之曰。丹溪有言矣。杂合之病。当以杂合之法治之。今江南所患。正天行杂合之法治之。 今江南所患。正天行杂合病也。似疟非疟。似痢非痢。治以杂合则生。治以疟痢则死。开府所传。信有本矣。 绿岩又曰。是方也。独不可以疗众疾乎。余又应之曰。一方疗众疾者。天行病也。一方疗一病者。正病也。治天 行者。不可以治正病。犹之治正病者。不可以治天行。苟不明乎十剂之宜。八方之制。而欲执古方以治今病。未 必一一能活人也。虽然。余闻夫穷僻之乡。贫窭之子。与夫梯山航海之客。一旦有疾。不能猝致良医。不能猝求 良药。非委命庸工。即束手视毙。以此夭枉甚众。间尝上稽农经。下考仲景以来二百七十余家之书。知天地生一 物。即有一性。生民有一病。即有一治。大抵山居知木。湿居知草。渔佃者如飞走虫鱼。如油煎可以引发蛇。苏 子可以吐鸡雏。鸬杀蛊。獭髓辟尸之类。凡耳目间。仰取俯拾。何物非药。何药无治。奚必生而神灵。始能遇 物辨性。身试百毒。后乃按药已病哉。所以昔贤如孙思邈张文仲张鸡峰。各有随身备急方以救世。备急云者。法 取经验。品从简易也。余于编辑伤寒杂证全书之暇。以其绪余。亦手录备急方八百余首。另为一编。名曰万全备 急方。其间录其功。必表其过。用其正。间收其奇。方则宜于贫贱者多。宜于富贵者少。药则得之山野者多。 得之市肆者少。盖富贵之家。市肆之地。易致良医。易求良药。于备急之义无所取尔也。然是书也。或一证数方。 或一药数治。虽曰小方。合之而即为大方。虽曰奇方。两之而即为偶方。又重之而即为复方。惟在用药者神而明 之。则长沙河间东垣丹溪诸大家。俱可变化于八百方矩之中。岂特区区备急云尔哉。绿岩始跃然起曰。开府慕 公身为师相。以仁政佐国家。活万民。今子身为布衣。亦出名方。活人无算。良相良医。地不同也。而心同有如 是乎。是书也。请为君梓之。余谢不敏。曰君言过矣。君以好生为德。是书也。余辑之。君梓之。苟以是为好 生录。则君与余共之可也。他则何敢。因序其问答。以弁于简端。时康熙十有九年菊月中浣。吴东皋王栩谨序。 〔万全备急续方〕一卷存 跋曰。予备急初编。成于庚申之冬。刻期告竣。以应我绿岩先生救世活人之请。殊未惬予怀也。次年复从吴 下白门。搜罗坊刻旧本。有似葛洪肘后。澹寮百一者数家。翻覆简阅。去其雷同舛谬。更得名方四百余。则汇而 观之。庶可以悉病情穷药用矣。遂录而呈之绿岩先生。先生能以觉言诸书医众生心。更能以是书医众生病。是亦 当今之五地菩萨乎。癸亥春仲。平浣王谨跋。 〔杂证圆机〕未见 扶上见于嘉定县志。 〔沈氏()病机汇编〕十八卷 苏州府志曰。沈。字朗仲。颢弟。以医擅名。品行高雅。士论重之。 〔马氏()印机草〕一卷存 〔马师津梁〕八卷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马元仪撰。元仪。苏州人。是编前有雍正壬子汪濂夫序。称元仪受学于云间李士材西 昌喻嘉言。士材。李仲梓之字。嘉言。喻昌之字。二人皆国初人。则元仪着书。当在康熙初矣。其曰马师津梁者。 盖元仪门人姜思吾传其钞本。濂夫追题此名。非其本目也。所论多原本旧文。大抵谨守绳尺。不敢放言高论。亦 不能有所发明。所载诸方。或与所论不甚符。如中风一门。既知病由内虚。不属外邪。而附方仍多驱风涤痰。一 切峻利之药。知其亦见寒医寒。见热医热。随时补救之技。非神明其意。运用自如者矣。 〔萧氏(埙)医学经纶全集〕一百三十卷未见 萧埙曰。医学经纶全集。凡八种。杂证八十卷。伤寒八卷。幼科杂证八卷。痘疹十卷。方论八卷。本草八卷。 脉学四卷。统汇经纶。而各自分帙。女科八卷。其一也。全书共得一百三十四卷云。(女科经纶凡例) 〔汪氏(琥)医意不执方〕未见 按上见于李逢春伤寒论辨证广注跋。 〔张氏(志聪)侣山堂类辩〕二卷存 自序曰。余家胥山之阴。峨嵋之麓。有石累焉纷出。余因其屹然立者。植之为峰。块然枵者。根据之为冈。峭 然削。洞然谷者。缀之为曲屈。为深窈。就其上筑数椽。而南则构轩临其山。客有访余者。望其蓊蔚阴秀。咸低 徊留之。拟冷泉风况焉。余日坐轩中。几三十年。凡所着述,悉于此中得之。去冬素问成。渐次问世。偶慨叹 曰。既阐圣绪。仍任习讹。譬比倒澜。等同鸥泛。爰是错综尽蕴。参伍考详。随类而辩起焉。虽然。恶乎辩哉。 夫天下有理所同者。同无容辩。天下有理所异者。异亦无容辩。即天下有理之同。而勿为理之所异。理之异。而 或为理之所同者。同中异。异中同。又无容辩。惟是理之同矣。而同者竟若异。理之异矣。而异者竟勿同。同之 不可为异。异之不可为同。又何容无辩。辩之而使后世知其同。即知其所以异矣。知其异。即知其所以同矣。知 其同不为异。异不为同。即知其所以同。所以异矣。无事辩矣。若曰予好。岂敢云然。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西 泠隐庵张志聪书于岩池之花兰。 王琦跋曰。闻之耆老。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为医薮。盖其时卢君晋公以禅理参证医 理。治奇疾辄效。名动一时。张君隐庵继之而起,名与相埒。构侣 山堂。招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讲论其中。参考经论之同异。而辨其是非。于是谈轩岐之学人。咸向往于两君 之门。称极盛焉。两君所着书。皆堪传世。张氏所辑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传日少。其针灸秘传。及 侣山堂类辨二种。已难得购。余寻之有年。始得类辩一种。观其准古衡今。析疑纠谬。足为后学规矩准绳。亟为 重梓。以广其传。后之学人。苟以此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宁有歧路之迷。邪径之误哉。隐庵初为粮道书 吏。粮道患癃闭。诸医用药皆罔效。或荐隐庵。隐庵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或问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药 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药而效。其理安在。隐庵曰。公不见夫水注子乎。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 上之闭。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今阅编中所释。将欲下之。必先举之。而引辘轳之绳以喻。正是此理。人能以 此法。触类而通之。医法固无尽藏哉。兹事余盖闻之黄君观石者如是。近又闻张君东扶言。卢晋公事粮道。患内 闭溺不得下。势甚亟。诸医皆束手。晋公先生以人参麻黄各一两定剂。诸医嗫嚅。不敢谓是。粮道不疑。而饮其 药。不超时溺下。粮道喜。以千金赠晋公。与予前所闻者异辞。予意卢张二君所治。各一当事。而传者均属之粮 道。致有异同之疑耳。黄张二友。皆非妄言者。故并纪之。以为治癃闭之法。并以证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蕴不 少。人当殚思细参。以收其益。慎毋视为浅近而忽之也。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跋。 〔高氏(世)医学真传〕一卷存 王嘉嗣序曰。医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札疫疠之患。故复假诸物性之相辅相制者。以为 补救。 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溯自农皇肇 起。辨草木以着药性。轩岐继作。明阴阳以着内经。至汉末。笃生张仲景先师。上承农轩之理。着卒病杂病两论。 率皆倡明正学。以垂医统。仲师既没。而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靡所止极。甚且家自为书。人自为学。 世之所以赖有医者。反不若无医之为愈。每为旷览。窃尝病之。我士宗夫子。性灵独异。学识超群。注释经论。 既已述大道而正其传。暇日簇弟子。往复论难。提命之下。及门手录。颜曰医学真传。其闻阴阳血气。脏腑经 络。与夫五运六气之理。凡前圣所孕含未剖者。阐着靡遗。而诸书所表章未备者。迄无余蕴。洵足补救斯人而为 功于造物。其所系岂浅鲜哉。嗣等汇集成帙。摘其要者。梓以问世。皆知医之传有其真。而学以不伪。是诚我夫 子扶挽斯道之志也失。时康熙己卯之春。钱唐王嘉嗣子佳敬题。 〔陆氏(圻)医林口谱〕海宁续目二卷未见 〔医案〕海宁续目一卷未见 〔医林新论〕未见 按上见于张氏医通引用书目。海宁续目。有医论十篇。岂同书欤。 〔汪氏(昂)医方集解〕三卷存 自序曰。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乎百家众艺。可以无方。 而能善此乎。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生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必慎者也。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 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 实。所由分也。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方者。一 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 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创始者难为方。后起者易为功。取古人已验之成规。 而斟酌用之。为效不既易乎。然而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杀人者。又何以说焉。则以脉证未辨。药性 未明。惑于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无己慨仲景之书。后人罕识。 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症释方。使观者有所循入。诚哉仲景之功臣。而后觉之先导矣。厥后名贤辈出。谓当踵 事增华。析微阐奥。使古方时方。大明于世。宁不愉快。夫何着方者日益多。注方者不再见。岂金针不度欤。抑 工于医者。未必工于文词。不能达意。遂置而不讲欤。迄明始有吴鹤皋之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是以梨 枣再易。岂为空谷足音。故见之而易喜欤。然吴氏但一家之言。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兹特博采广搜。纲罗 群书。精穷蕴奥。或同或异。各存所见。以备参稽。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几病者观之。得以印 证。用者据之。不致径庭。宁非卫生之一助欤。或曰。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 为。余曰。般不弃规矩。师旷不废六律。夫易之为书。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故曰。着之德圆而 神。卦之德方以智。夫卦诚方矣。岂方智之中。遂无圆神之妙也哉。吾愿读吾书者。取是方而圆用之。斯真为得方 之解也已。康熙壬戌岁阳月。休宁庵汪昂题。 〔医方汤头歌括〕一卷存 〔李氏(文来)医鉴〕十卷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李文来编。文来字昌期,婺源人。初休宁汪桓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浅显易明。 颇行于世。康熙丙子。文来撮合两书。条分缕析。分类排纂。以成是书。名曰李氏医鉴。实则汪氏书也。又以杂 证及伤寒有未备者。更辑为续补二卷。未附桓所作三焦命门辨一篇。称医鉴成。请正于桓。详校差讹。玉成完璧。 更授以是编。附刻卷末。则文来辑是书时。桓尚无恙。与所手定无异矣。 按着医方集解本草备要者。汪桓之兄昂也。提要何以相混若此。 〔医鉴续补〕二卷未见 〔尤氏(乘)寿世青编〕二卷存 〔徐氏(人凤)医方指南〕十卷存 〔陈氏(士铎)石室秘录〕六卷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陈士铎撰。士铎字远公。山阴人。是书托名岐伯所传。张机华佗等所发明。雷公所增 补。凡分一百二十八法。议论诡异。所列之方。多不经见。称康熙丁卯遇岐伯诸人于京都。亲受其法。前有岐伯 序。自题中清殿下宏宣秘录无上天大帝真君。又有张机序。自题广蕴真人。方术家固多根据托。然未有怪妄至此者。 亦拙于作伪矣。 〔辨证录〕十四卷存 自序曰。丁卯秋余客燕市。黄菊初开。怀人自远。忽闻剥啄声。启扉迓之。见二老者衣冠伟甚。余奇之。载 拜问曰。先生何方来。得毋有奇闻诲铎乎。二老者曰。闻君好医。特来辨难耳。余谢不敏。二老者曰。君擅著作 才。何不着书。君自堆顾。时艺。窃耻之。余壮其言。乃尚论灵 素诸书。辨脉辨证。多非世间语。余益奇之。数共晨夕。遂尽闻绪论。阅五月别去。训铎曰。今而后君可出而着 书矣。铎退而记忆。合以所试方。日书数则。久乃成帙。夫医道之难也。不辨脉。罔识脉之微。不辨证。罔识证 之变。今世人习诊者。亦甚多矣。言人人殊。究不得其指归。似宜辨脉。不必辨证也。虽然。辨脉难知。不若辨 证易知也。古虽有从脉不从证之文。毕竟从脉者少。从证者众。且证亦不易辨也。今人所共知者。必不辨也。古 人所已言者。不必辨也。必取今人之所不敢言。与古人之所未及言者。而畅辨之。论其证之所必有。非诡其理之 所或无。乍闻之而奇。徐思之而实未奇也。客曰。布帛菽粟。可以活人。安在谈医之必奇乎。余谢之曰。布帛菽 粟。平淡无奇。而治人之理实奇也。日服之而不知其何以温。日食之而不知其何以饱。致使其理之彰可乎。铎之 辨证。犹谈布帛菽粟之理耳。客又笑曰。君辨理奇矣。已足显著作之才。奚必托仙以KT奇耶。铎。尼山之弟子也。 敢轻言著作乎。闻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何必讳其非仙哉。仙不必讳。而必谓见书非述也。得欺世以KT奇乎。 书非KT奇而仍以奇闻名者。以铎闻二先生之教,不过五阅月耳。数十万言。尽记忆无忘。述之成帙。是则可奇者 乎。岂矜世以KT奇哉。山阴陈士铎敬之甫。别号远公。又号朱华子。题于大雅堂。 〔李氏(用粹)证治汇补〕八卷存 自序略曰。古人立说。各有一长。取其所长。合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广征万卷。恐多歧亡羊。 专执一说。是守株待兔。不若内遵经旨。外律诸家者为当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书。而汇集之。删其繁而存 其要。补其缺而正其偏。每证列成一章。每章分为数节。其间首述灵素。示尊经也。下注书目。传道统也。冠以 大意。提纲领也。赘以管见。补遗略也。稿凡三易。辑成数卷。颜其端曰证治汇补。盖欲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 补古人之未备也。大概此集编次法。即为临证审治法。先以病因。详标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状也。次条目。审 经络也。次辨证。决疑似也。次脉象。凭折衷也。次治法。调虚实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药。指入门也。 续以附证。博学问也。终以方剂。与绳墨也。每证之中。首尾编次。皆列为十事。如是而大纲毕备。条理井然。 合其章句。前后相贯。分其节目。次第成章。庶几流览诵读。无大繁太简之弊。俾贤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 亦而致之。是或继往开来之一助耳。但病机变化。诚难尽于纸上陈言。证治玄融。岂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 学。兹集少文。是知规矩不足尽匠氏之功。彀率无以喻射者之智。彼临机应变。必竣神圣通心。举错合宜。方为 化工在手。斯实望于世之君子。时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题。 〔刘氏(晓)济人宝笈〕二卷存 〔王氏(宏翰)医学原始〕九卷存 自序曰。盖闻忧于道者神清。精于学人靡暇。是以学问之原。须应致知格物。而格学之功。莫不有机焉。余 少苦志业儒。因慕古人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然良医岂易言哉。上知天文气运之变化。下达地理万物之质 性。中明人事情欲之乘克。庶几医学之原。在于斯矣。愚虽不敏。每思人之性命于天。而本来之原。务须明确。 不致贸贸虚度。于是从师讨究。博访异人。而轩岐叔和仲景东垣河间诸家。及天 文坤与性学等书。罗核详考。而天地造化之理。五运六气之变迁。人身气血之盈虚。脏腑经络之病机。悉皆参论。 至于人之受命本末。最为关切。先儒虽有谆谆之论。今儒务末。置而不讲。虽有论者。俱多远儒近释。大医大儒。 道无二理。亦岂愦愦乎。愚慨性命之学不明。今而幸闻凡究确而得于心者。不敢私秘。首立元神元质一说。明人 道之生机。上帝赋畀之本原。一烛了然。不使诱入修炼旁门之误。次论受形男女之分别。知受赋立命之原。命既 立矣。而元质生机。原系四元行缔结。资饮食而成四液。繇四液以发知觉。而五官四司。得以涉记明晤。至寤寐 睡梦。前人论而不确。或言梦乃魂出而成。殊不知魂称身生。魂离身死。岂有魂游于万里之外。而一唤即归醒之 理乎。又道家托言出神远游。虚幻妄诞之谈。俱经分晰理。明人五脏六腑。其中各有胎生之原。病如心脏。 KT弱小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脏。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善肋下痛。医逢此证。若不胸有灵素。何以知 其原。又医不知经络。犹夜行无烛。是以一脏一腑之下。详论经络脉穴起止。病原分列。每经正侧细图。致内 照灼然。及奇经八脉之奥。亦并陈缀至周身俞穴。主病针灸补泻之法。俱经详悉。而引经用药之理。靡不由斯。 凡昔贤与儒说。不出于医。而有关于性旨者。亦辨悉而着之。间以不揣之愚。附管窥以缀其中,皆出乎性学之实 理。不敢以意为度也。使学人知变化曲折之深。得探性命之原。亦未必不于是而得之。岂止医道云乎哉。付诸梨 枣。以公于世。若当吾世。有高明之彦。积乎学之深。而更得其渊源。为余意之所未及者。犹幸而望其教我。以 教天下者也。康熙二十七年端月下浣。云间浩然子王宏翰自撰。 〔病机洞垣〕未见 按上见于吴县志。 〔程氏(履新)易简方论〕六卷存 引曰。尝读内经妙义。如牟尼珠活活泼泼。莫可端倪。自非上智之士。鲜能晰其精微。降至汉末张长沙。慨 其族人误没于伤寒者。十常八九。于是着伤寒论。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方方俱有妙义。自非登堂入室 者。鲜能用之。自兹以往。方书日多。汗牛充栋。不可胜计。习医者亦满天下。不可胜计。于不可胜计之中。求 其良者什一。庸者什九。良者自能晰内经之精微。究天下之秘奥。施利济于无穷也。庸者示以伤寒方法。茫无所 从。虽长沙之堂。尚不易升。而况欲入灵素之室乎。于是庸浅之流。惮经论深奥。莫能窥测。乃率以方授受。问 症检方。习以为常。若强语以精微经论。反冰炭而不相投。不若因时俗习尚之常。而发明其应否之议。是余不得 已之苦心也。若夫沉痼疾。伤寒痘疹。良医亲视。望闻问切。犹恐疑难。岂可以一定之方。而应无穷之变。故 不敢载。兹但取寻常易识之症。和平稳安之方。参以昔贤斟酌之论。俾山陬海隅。求良医而不速得。开卷检方。 折衷其论。而自药焉。不致为庸妄所误耳。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由易知易从之方而论之。编为六卷。题 其端曰易简方论。皆述前贤遗意。非敢妄添蛇足也。古云。用古方治今病。譬如拆旧料盖新房。不经良工之手。 不易成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又望于后之君子。若夫尚论千古。未张孙而本轩岐。劣群方而优经论。则孟 子所谓游于圣人之门者。安用夫斯编之赘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