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元起)注黄帝素问〕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讹本朝现下书目作十六卷)佚 南史王僧孺传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 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慎云。石。 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林亿等曰。隋杨上善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天监二年。则元起当为齐梁间人。 林亿等谓与杨上善同时。误矣。古今医统曰。全元起以医鸣晋。妄甚。先子曰。全元起注本。犹存于宋代。今据 新校正所载。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窥略矣。卷一。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经合论。 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连六卷从春气在经脉分在第一卷中)凡七篇。卷二。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篇。诊要 经终论。八正神明论。真邪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末有经络论)骨空论。(自灸寒热之法以下在六卷刺 齐篇末)气穴论。气府论。缪刺论。凡十一篇。卷三。阴阳离合论。十二脏相使篇。六节脏象论。阳明脉解篇。 长刺节篇。五脏卒痛。凡六篇。卷四。生气通天论。全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 论。逆调论。痿论。凡八篇。卷五。五脏别论。 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凡十篇。卷六。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角论。刺疟论。刺腰痛论。刺剂论。(王本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篇。针解篇。四时刺逆从论。(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在第一卷)凡六篇。卷七。阙。卷八。痹论。水热穴论。从容别白黑。(今示从容论)论过失。(王本疏五过论)方论得失明着。(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论解。(王本方盛衰论)凡八篇。卷九。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异法方宜论。咳论。风论。大奇论。脉解篇。凡九篇。以上八卷。合六十八篇也。 〔杨氏(玄操)素问释音〕(旧注音一作言)宋志一卷佚 〔王氏(冰)注黄帝素问〕(今本题云次注)新唐志二十四卷存 自序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训诂。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鉴。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合。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论。隔虚实而为 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本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辩。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有所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意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义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旨趣。则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人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林亿等曰。按唐人物志云。王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又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 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 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为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论。五营运论。六微旨 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 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 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 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赵希弁曰。黄帝素问。唐王冰注。冰谓汉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 乃其数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时始获。乃诠次注释。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号启 玄子。(读书后志) 陈振孙曰。唐太仆令王冰。注自号启玄子。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 起素问注八卷。嘉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 十有一。王冰者。宝应中人也。(书录解题) 沈作哲曰。王冰注素问叙气候。仲春有芍药荣。季春有牡丹华。仲夏有木槿荣。仲秋有景天华。皆月令历 书所无。又以桃始华。为小桃华。王瓜生。为赤箭生。苦菜秀。为吴葵荣。戊寅元历皆有之。(寓简) 刘完素曰。王冰迁移加减经文。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书者也。虽言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 即文皆为 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或不识其伪所致也。 (原病式序) 吕复曰。内经素问。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 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 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田艺蘅曰。素问王冰注。雷乃发声之下。有芍药荣。芍药香草。制食之毒者。莫良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 所谓芍药之和具而御之。草谓之荣。与此不同。况今芍药。四月始荣。故知其伪也。又田鼠化为。下有牡丹华。 牡丹花也。一名百两金。一名鼠姑。广雅谓之木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此时虽当华。古人不重。始纪于晋。而 盛称于唐。亦伪也。(留青日札) 马莳曰。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 汪昂曰。素问。在唐有王启玄之注。为注释之开山。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然年世久远。 间有讹缺。风气未开。复有略而无注者。 四库全书提要曰。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 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则素问 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着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冰为宝应中 人。乃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论以下。卷帙独 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论。 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按每 篇注全本篇。第出于新校正。以为王冰者误。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志。并系失载。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编现下书目。在宽平中。时当唐季。则是书殆出于隋唐间人者欤。仍以着录焉。 〔林氏(亿)素问补注〕(今本题云重广补注)宋志二十四卷存 表曰。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札瘥。国家代有。将钦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艺伎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暗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腑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芳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顷在嘉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人。俾之 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因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天禄琳琅书目曰。重修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函。十册。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改误。按宋史艺文志。乃晁陈诸家着录。皆第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而无重广补注之名。且书录解题。但称林亿高保衡承诏校定。并无孙奇之名。亦不言有孙兆改误之事。今本增入孙奇孙兆二人。则重广补注决死生。其验如神。所着有素问钩玄。仲景或问。诸药论。甚精。窦文正默幼从其子元学。荐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征。诏有司。岁给衣米终其身。 〔李氏(季安)内经指要〕佚 吴澄序曰。医有内经。与儒家六经准。其三才之奥。诸术之源乎。然其辞古。其旨深。医流鲜能读。儒流谓非吾事。亦不暇读。何望其能采奥而究源也哉。吾兄李季安自为举时。博洽群书。纂事记言。细字大帙。堆案盈箧。余尝叹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岁从事于医。其心力之悉。又有加焉。所辑诸家方论。靡不该备。抑其末耳。若素问。若灵枢。若难经伤寒论。所谓医家六经者。融液贯彻。取素问一经。纲提类别。较然着明。一览可了。名曰内经指要。余夙嗜此经。每欲与人共论。而莫可令获见。此能不抵掌称快。而篇布乎天下。俾观者有径可寻。有门可入。人人能读内经。而得其奥。而得其源。则于儒家穷理尽性之方。医家济人利物之务。其不大有所裨欤。季安应人之求。不择贵富。虽贫贱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后。盖以儒者之道。行医者之术。此其实行也。非止善着书而已。(文集) 〔罗氏(天益)内经类编〕佚 刘序曰。近世医有易列张氏学。于其书虽所不考。然自汉而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养胃气为本。而不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之学人。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一曰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均香港脚也。而有南北之异。南方多下湿。而其病。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则以所谓饮发于中。腑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方施之南也。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二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苟不于其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此也。疑特令学人之熟于此。而后会于彼焉尔。苟为不然。则不若戒学人之从事于古方。而学人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 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东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古今医统) 〔朱氏(震亨)素问纠略〕一卷存 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之义乌人。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业举子。讲道入华山。拜许文懿公。一日。公谓以己疾久之。非精于医者弗能起。子多颖敏。其游艺于医而济人乎。于是丹溪复致力于医方。既而悟曰。执古方以疗今病。其势虽全。必也参之以素难。活泼权衡。乃能济世。遂出游求师。渡浙走吴。历南徐建业。皆无所遇。反还武州。闻太无先生。往拜之。数谒弗得接。求见愈 笃。先生始接之。以刘张朱三家之书。为之敷扬其旨。彦修授教。而医益神。名益着。四方求疗者。辐辏于道。 按证施方。录为医案可考。又着格致余论。致其秘云,(古今医统) 〔滑氏(寿)读素问钞〕三卷存 仪真县志曰。滑寿世为许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徙仪真。寿性警敏。学于韩说先生。日记千余 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京口名医王居中客仪。寿数往叩居中。曰医祖黄帝岐伯。其言佚不传。 世传者惟素问难经。子其习之。寿受读终卷。乃请于王。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 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自是寿学日益进。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书目。有滑氏素问注解三卷一册。想是同书。故今不揭出。 〔汪氏(机)续素问钞〕三卷存 自序曰。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善其删去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于岐 黄之学人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于经文最难晓处。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观之。固无待于注。后之 学人。未必皆滑氏。苟无注释,曷从而入首耶。爰复取王氏注。参补其间。而以续字弁之于首简。间有窃附己意 者。则以愚谓二字别之。滑氏元本所辑者。不复识别。滑氏自注者如旧。别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辑之注。 各有分辨。或者或非。俾学人知所择焉。虽然。予之所辑。未必一一尽契经旨。而无 所误。或者因予之误。推而至于无误。未可知也。谚云。抛砖引玉。亦或有补于万一云。正德己卯三月朔旦。 祁门县志曰。汪机幼尝为邑诸生。母病呕。遂究心医学。凡岐黄扁仓诸遗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证奇疾。 发无不中。名高难致。病者有听謦咳。顿喜遂瘳。所全活甚众。着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素问钞。 脉诀刊误。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伤寒选录。运气易览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续素问钞九卷。明汪机撰。是编因滑寿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大略。因重为补录。凡所 增入。以续字别之。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标目悉根据滑氏之旧。(存目) 〔丁氏(瓒)素问钞补正〕十卷存 自序略曰。予被命守东嘉。夙夜只惧。勉修厥职,痛吾民往往误罹夭枉。故每自疚。乃召群医告曰。医者 人之生命攸系。汝辈其知所慎乎。夫药之弗绩。术之弗精也,术之弗精。学之无本也。汝辈其尝学素问乎。曰。 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言之隐赜也。其尝学素问钞乎。曰。未也。奚为而弗学也。曰。病其书之亥豕也。 以故政暇。取其钞本。手自补正。以王氏注。有合于经者。亦并录之。使更相传录。择其子弟而诵习焉。犹恐其 气运之难明。脉理之难晓也。因取五运六气主客之图。并诊家枢要。以附于后。庶几学人知所趣向。而吾民亦殆 有赖矣。 凡例曰。王注颇觉冗泛。今择取诸书增减。以附愚见。其有疑误。姑缺之以俟知者。一注释王氏颇详。因以 为主。凡王注皆不名。滑氏则曰滑云。愚见则加圈以别之。一经 文易晓者。一根据滑氏旧文。一五脏只详释一脏。余脏可以类推。 休宁县志曰。丁瓒字汝器。西门人。丁氏自宋世业医。嘉靖初。丁绳以医名。子畜瓒。授其业。已藉数百 缗欲与子。瓒谢归。医则奇中。人以仙目之。性好客。客常满。尝出五十缗。脱人于厄。书画有米倪风。年六十 卒。 四库全书提要曰。素问钞补正十二卷。明丁瓒编。瓒字点白。镇江人。嘉靖丁丑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初 滑寿着素问钞。岁久传写多讹。瓒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复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凡十二门。悉根据寿书旧例。又 以五运六气主客图。并诊家枢要。附于后。(存目) 〔吕氏(复)内经或问〕佚 明史稿曰。吕复字符膺。鄞人。少孤贫。从师受经。习词赋。后以母患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于逆旅。遂 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讨求一年。试辄有验。自以为未精。尽购古今医书。晓夜研究。务 穷其阃奥。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其于医门群经。若内经素问。灵枢。本草。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 病源论。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语。中藏经。圣济经等书。皆有辨论。前代名医。如扁 鹊仓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庞安常钱仲阳陈无择许叔微张易水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严子礼王德肤张公度诸家。皆有 评骘。所着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赅。切脉枢要。运气图释。养生杂言。脉绪。脉系图。难经附说。 四时燮理方。长沙伤寒十释。松风斋杂着。诸书。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着者。数十事。为医案。晚年自号沧洲翁。 历举仙居临海教谕。台州教授。皆 不授。 〔王氏(翼)素问注疑难〕佚 阳城县志曰。王翼幼颖悟。七岁闻人诵唐诗。一过能历历诵之。八岁善属文。既长日记千言。应进士举。因 染疾弃业。遂精医术。疗疾多奇验。旁通律历。尤工于诗。所着有素问注疑难。伤寒歌括。算术若干卷。诗五百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