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之治病。不得已也。古人以不服药为中医。厥有旨哉。尝闻古圣垂诲。靡不反复详慎。至 立方之下。每云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其郑重有如此者。近世丰裕之家。略有小病。即从事于医 药。元气坚固者。无论治之中与否。但得开通病气。元神自复。若禀质素弱。及病后产后。亡 血脱泻之后。不能即愈。日以汤药为务。多致轻者重而重者剧。病气日 增。饮食日减。以致寒热咳嗽。吐痰吐血。诸证百出。而犹以为药力未逮。邪热未除。日以清火 消痰为务。遂成药蛊之病矣。夫人之胃气。全赖水谷滋养。胃气旺。则诸病不生。纵有贼邪侵犯。 气复自已。原无急于调治也。尝见世人不得尽其天年者。大都皆医药之误耳。今既病之胃。转为 药力所侵。不至四大分崩不已。末流之挽。虽日事参、苓、、术。如以漏器承浆。漫无盈满之 期。况堪克任偏胜性味乎。凡虚羸之疾。治之不能即应。当暂为休息。以俟胃气之复。不特药蛊 为然也。其药蛊之患有三。一者胃气为药所汨。饮食不为肌屑。而骨不支床。一者药毒流于坎陷。 少火不能五内。而烦蒸髓极。一者脾伤不能收精。脏气固结不舒而羸瘦腹大。虽有脾胃之分。所 重全在胃气。胃为五脏之本也。此性膏粱豢养者有之。在藜藿劳之人。未之见也。其治药蛊之 病。当屏绝一切苦寒降泄。辛热升发。气味浓烈之药。只宜小剂参、。甘温养胃之品。庶为合 宜。如独参、保元之类。以图阳生阴长之功。若虚火僭逆。稍加秋石以引参、之力入于阴分。 为止逆下气之首药。无寒凉伤胃。夺食作泻之虞。若晡热自汗不止。当归补血、六味地黄。少少 与之。一为血虚发热。一为阴虚发热之专剂。勿以迂缓而忽诸。若贪功而妄行杂治。则与抱薪救 焚不殊也。况有中气久为药惫。畏食泄泻。或下利脓血。无论寒热补泻。即独参、理中。下咽必 增烦剧。即宜屏除药石。但与稀糜养其胃气。次以肴核助其气血。五谷为养。五肉为助。未尝不 为轩岐要旨也。当知乐蛊伤胃。则胃之畏药。所不待言。惟使谷神敷布。日渐向安。经云。安谷 者昌。安谷者过期。未闻服药得以长生也。操司命之权者。何不思之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