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者。脾之所主。胃与大肠脉之所挟。经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 于口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承浆。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与 大肠之脉挟于口也。脾热则口甘。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 口淡。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 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 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浓味气恼。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 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兰香饮子。老 人虚人。脾胃虚热不能收敛津液而口甘者。当滋补脾气。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 口苦。经云。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夫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数谋虑不 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也。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加麦冬、枣仁。不应。本方加川连、胆 草。口酸。肝胆实热也。佐金丸加神曲、草龙胆。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 黄芩。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骨。口淡为胃热。而有虚实。实则甘露饮加 广藿香。病后胃虚口淡。六君子加黄、当归。口涩。肝邪逆于肺。气虚火旺也。黄芩、葛根、 防风、薄荷、栝蒌、茯苓。口疮。经云。膀胱遗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 之府也。此举邪热之一端耳。心属君火。主五脏六腑之火。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 脾脉布舌下。二经之火为病。皆当用寒凉施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若元藏虚冷。上攻头热。 足冷口疮。用附子理中汤、连理汤。并用当归、附子蜜煎含咽。有用生附子末涂脚心者。若此之 类。皆是治龙火之法。阴邪上迫。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主治。或散于上。或散于下。随 其攸利。胃中有热。脉洪大而实者。服凉膈散、金花丸。并用黄柏一味蜜炙含之。忌犯酒醋。犯 之难愈。又好饮酒人。多有此证。易老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和治之。服凉药不愈者。此酒色过 度。劳役不睡。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必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 并用蜜煎附子噙之。口疮以甘草半寸。白矾钱许。含化咽津。口疮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掺之。或 煎汤漱。或煎汤泡白矾漱。盖酸能收敛也。口疮甚 者。含焰硝、硼砂。勿开口。并用南星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以引热下行。又方。五倍子一两。 蜜炙黄柏、滑石各半两。铜绿三钱。麝香少许。为末掺之。舌疮口破疼痛。以巴豆半枚。生研。 和米饮一豆大。杵和。贴印堂对额间。约半刻许。觉红就去。不可泡起。小儿减半。随即痊愈。 戴复庵云。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宜用镇坠之药。以苏子降气汤。或盐汤下养正丹。口臭。年 高水弱。奉养太过。浓味。及服食补阳药。口糜臭不可近。甘露饮加犀角、茵陈。及浓煎香薷汁 含之。徐徐咽下。口中如胶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麦冬、甘草、食盐。煎汤噙下。 壮盛之人。凉膈散甚佳。痰壅气浊而臭。宜盐汤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登厕。夫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 应使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亢极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以瓜蒂散涌而去其七 分。夜以神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但药性犷悍。不宜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