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痛有二。一谓目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白眼痛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 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是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药反剧。经所谓瞳子 黑眼法于阴故也。 楼全善云。夏枯草散。治目珠痛。至夜则疼甚者神效。血热。本方加当归、芍药。虚人。四 物汤换生地加羌活、香附。下咽则疼减。风热瞳痛甚。泻青丸、洗肝散选用。 白眼痛多有赤脉。若恶寒脉浮为在表。选奇汤。脉实有力。大府闭为在里。泻青丸加薄荷、 甘草。亦有不肿不红。但沙涩昏痛者。乃脾肺气分隐伏之湿热。秋天多有此患。故俗谓之稻芒赤。 泻青丸加黄、甘草。 天行赤热证目赤痛。或睥肿头重。怕热羞明。涕泪交流。里巷老幼相传。治法前后不可镰洗。 只用童子小便煎黄连温洗。日三五遍。更用宣胡二连、白矾、雄黄。共研细调。姜汁点大。通 其恶泪。其痛立止。先服洗心散一剂。次用洗肝散一二服。此证只气候瘴毒之染。全属外因。虽 有赤丝乱脉。赤肿痛甚。终不伤损瞳神也。二七日不愈。必犯本虚之故防变他证。 暴露赤眼证此证与天行赤热眼同。而天行能传染。此但患一人。而无传染。天行虽痛肿而 无翳。此则痛而生翳。为不同耳。切不可镰洗。亦不可用补。先宜酒煎散发散。次与大黄当归散 疏通血气。洗以黄连、当归、赤芍滚汤泡。乘热熏洗。冷即再温。日三五次。 暴风客热证卒然而发。其证白仁壅起。包小乌睛。疼痛难开。此肺经受毒风不散。热攻眼 中。致令白睛浮肿。虽有肿胀。治亦易退。非若肿胀如杯之比。宜服泻肺汤。肿湿甚者。稍加麻 黄三四分。赤肿甚者。加黄连半钱。生地黄一钱。 火胀大头证目赤痛而头目浮肿。夏月多有此患。有湿热风热。湿热多泪而睥烂。风热多胀 痛而憎寒。普济消毒饮随证加减。若失治则血滞于内。虽得肿消。而目必变也。 羞明怕热证热亮之处。则目痛涩。畏避不能开。火郁于上也。病在心肝脾三经。火燥血热。 偏在阳分。盖己之精光弱而不能敌彼之光者。生料六味丸换生地去山萸。加决明、羌活、芩、连。 若风气攻注。眵泪羞明。密蒙花散。风痛日久。渐变作火而羞明畏热。头目胀痛。若以风药与之 则火愈炽。此风火相煽。选奇汤倍加葱白。怕热皆有余证。羞明有不足证。患久不已。此风从火 化也。还睛丸。若目不赤痛而羞明者。乃血不足。胆汁少也。神效黄汤。今人皆称怕日羞明。 俗传音近之误。 睑硬睛疼证不论有障无障。但或头痛者尤急。乃风热痰火。及头风夹攻。血滞于睥内所致。 先用香油调姜粉擦之。稍软翻睥开导。若坚硬之甚。其胀日高。虽治不退不软。此头风欲成毒也。 石膏散加羌活、全蝎。不应。用通肝散。若有障膜。绛雪膏、石燕丹选用。 赤热如邪证眼不赤不疼。乍痛如神祟者。阴阳升降不和。气血偏胜相攻使然。或有血虚者。 下午痛。大黄当归散。或有气虚火旺者。上昼痛甚。助阳和血汤。 气眼痛才怒气则目疼。肝火过旺也。石决明、草决明、楮实、香附、木贼、甘草、川芎、 蝉蜕等为末。清茶调下。 珠痛如针证病属心经实火。若蓦然一二处如针刺。目虽不赤。亦是心经流火。宜洗心散。 然此证多有体疲目劳。营气不上潮于目而如针刺之痛者。宜养其营。若降火则殆矣。 热结膀胱证目病小便不通利而头疼寒热者方是。若小便清利者非也。宜先利其水。后治其 目。五苓散加车前、滑石之类。血热。导赤散合益元散。 肝风目暗证肝肾虚热。生风疼痛。举发无时。眼睛坠疼。颇有赤涩泪出。眼前多花发。一物 如见两般。白蒺藜散、还睛丸选用。 大小雷头风证不论偏正。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头旋。恶心呕吐。目痛 便秘。若失治。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凸。重则结白如珠而变内障。清震汤。 左右偏头风证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二目俱损者。 若外有赤痛泪热等病。则外证生。若内有昏眇眩晕等病。则内证生矣。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 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速。若痛从中发。及眉梁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害也。从头风例治之。 阳邪风证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阳用事之时。元气弱者。则有内证之患。若兼火者。 则有证外之病。选奇汤、清空膏、还睛丸选用。 阴邪风证脑后枕骨痛也。多发于六阴用事之时。发则虚晕耳鸣。久而不治。内障成矣。三因芎辛汤。 巅顶风证顶骨内痛极如锤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 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成矣。外证用羌活胜风汤。内证冲和养胃汤。痰湿。礞石滚痰丸。 卒脑风证太阳内如槌似钻而痛也。若痛及目珠。珠外有赤脂纵贯及瘀滞者。外证之恶候也。 若珠不赤痛。自觉视如云遮雾障渐渐昏眇者。内证成矣。治法如巅顶风证。急早治之。以免后虑。 游风证头风痛无常位。一饭之顷。游易数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痛甚而肿胀紧急 者。必有瘀滞之患。久而失治。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成矣。 邪风证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内经所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是也。发则头痛目亦病。 目病头亦痛。轻则一年数发。重则连绵不已。先用羌活胜风汤。次与还睛丸。目中常若风吹状者。 此火气内伏。阳气不行于外也。大追风散。若无赤痛而止内胀昏眇者。内证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