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满痞塞 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脉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营运 精微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者。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以补之。茯苓、 泽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消导。世人痞塞。 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 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加猪苓、泽泻。盖升麻、柴胡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 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痞而为泰矣。诸痞塞及噎膈。乃痰为气激而上。气 为痰腻而滞。痰与气搏。不得流通。并宜连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诸泻心汤选用。 气滞痞胀。用五膈宽中散。不应。丁沉透膈汤。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上逆。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气汤。胃虚。加参术。气滞。加木香。大便秘。加槟榔。面目浮。加苏叶。四肢肿。 加木瓜。虚痞。只用局方七气、局方乌沉二汤最妙。郁怒暴痞。面目浮肿。心腹胁满。二便秘涩。 四肢胀大。增损流气饮。膈上诸般冷气。呕逆不食。不问痞塞疼痛。且与姜汁探吐。然后用药。 痰饮尤宜。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 微兼疏通之意。不可过用香剂。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痞塞诸药不效。大便不 通。脉数实者。小陷胸汤、三黄汤选用。 甚则宝鉴木香槟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风。大便不通者。御药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肥人心 下痞闷。内有湿痰也。二陈汤加枳实、芩、连。然不若小陷胸汤尤捷。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 中焦。三黄加枳实以导之。心下痞而寒热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饮食后感冒风寒。饮食不 消。或食冷物而作痞闷。宜温中化滞。二陈加缩砂、紫苏、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类。 虚人停滞不散。心下痞。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枳实理中汤。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 饮食不化而作痞者。九味资生丸。饱闷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之类。胸中 气塞短气。橘皮枳实生姜汤。有酒积杂病。过下伤脾。脾虚不运作痞。养胃兼和血。参、术、归、 芍兼升、柴。稍佐陈皮、枳壳之类。大怒之后成痞。或痰中见血。或口中作血腥气。是瘀血。用 丹皮、红曲、香附、桔梗、降香、红花、苏木、山楂、麦芽、童便。甚则加大黄、桃仁泥。有痰 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过度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香附、 丹皮、韭汁之类。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 满而言也。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 〔诊〕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 无力。气口为甚。此日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 者。为有停滞。 罗谦甫治真定赵客。六月间乘凉伤湿面。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坐卧不安。宿于寺中。僧以 丸药十数丸下之。下十余行。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赀。心动。遂躁热而渴。饮酒一瓯。 是夜脐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余行。病加困笃。四肢无力。躁热身不宁。喜冷水。米谷不化。 痢下如烂鱼肠脑。赤水相杂。全不思食。强食则呕。痞甚于前。噫气 不绝。足冷。小腹不任其痛。诊之。脉浮数七八至。按之空虚。曰。予溯流寻源。盖暑热已伤 正气。以热毒之剂下之。一下之后。其所伤之物已去无余。遗巴豆之气。留毒于肠胃间。使呕逆 而不能食。胃气转伤而然。及下脓血无度。大肉脱下。皮毛枯槁。脾气弱而衰矣。舌上赤涩。口 燥咽干。下多亡阴之所致也。阴既已亡。火独旺。故心胸躁热。烦乱不宁。经曰。独阳不生。独 阴不长。夭之由也。遂辞去。易一医。不审脉究源。惟见痞满。以枳壳丸下之。病添喘满。利下 不禁而死。金匮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正此谓也。 石顽治内兄顾九玉。颁诏假道归吴。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得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 湿热泛滥于膈上也。与清暑益气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姜。去大枣加枳实。 一服而愈。 家弟曾余。虽列贤书。最留心于医理。弟妇郑氏。乃世传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为时医。戊 申夏患呕逆。不食者月余。服宽膈理气药二十余剂。几至绝粒。而痞胀异常。邀余诊之。脉得虚 大而数。按仲景脉法云。大则为虚。数则为虚。此胃中阳气大虚。而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因取连 理汤方。用人参三钱服之。四剂而痞止食进。后与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康。 别驾吴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呕逆。向因下体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参、附不彻。六 脉弦滑而按之则濡。此中焦素蕴痰湿。阳气不能周于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热之力有时虽可暂开。 究非真阳之虚。且有地黄之滞。所以痞晕漫无止期。遂疏局方七气汤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剂神 爽食进而安。 内翰缪钧间尊大人子长老先生。青年罢职。乐志林泉。偶因小愤。遂眩晕痞闷。三 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 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 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 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 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其如夫人久患崩淋。遍服诸血药罔效。以补中益气加制香 附、乌梅。升举其阳兼调其气。所谓病在下取之上。端不出古圣之成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