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即四七汤。) 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痰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 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郁而不发。火郁则焰不达。焰不达则气如焰。与痰涎聚结 胸中。故若炙脔。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证虽稍异。 然亦以郁而致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 畏也。所谓泻之。夫所谓达者。通畅之也。当以轻扬之剂举而达之。发者。升发之也。当以升发 之剂汗而发之。夺者。攻下之也。当以咸寒之剂攻而夺之。泄者。开发之也。当以疏散之剂涌而 泄之。折者。制御之也。当以苦寒之剂伐而折之。此皆论六气之郁也。至于五志之郁。又非上法 所宜。经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及妇人情志不 遂。悒郁不舒。而致经闭不调。发热咳嗽。师尼寡妇。种种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赵养葵云。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忧乃 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又制为六郁之 论。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抚芎、苍术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 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为病者也。此说出而内经之理始晦。内经 之旨。又因释注之误而复晦。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盖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附 于木中。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 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黄连治心火。吴茱萸气臊。 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等证。 以逍遥散出入加减。此对证之方。无不获效。倘一服即愈。少顷即发。或半日或一日又发。发之 愈频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证。此方不宜复投。当改用温补之剂。如阳虚。以四君子加温热药。 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作汤加温热药。甚者又须寒因热用。少以冷药 从之。用热药冷探之法。否则拒格不入。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 石顽曰。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 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 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 不调者有之。狂癫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疽生虫者有之。治法总不 离乎逍遥、归脾、佐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 〔诊〕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沉或涩。郁在肝肾则见于左。郁在心脾则见于右。气血食积 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涩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谓神者。胃气也。郁脉 虽多沉伏结促。不为患也。所虑在牢革弦强不和耳。盖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 弦强则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从事调补。尚难克效。况复误行耗气之药乎。所以郁证得弦强脉 者。往往多成虚损也。 易思兰治一妇。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经月不食。强之不过数粒而已。有以血虚治之者。 有以气弱治之者。有知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药杂乱。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间。诸病 复作。肌消骨露。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栀子仁姜汁浸 一宿。炒黑研极细末。用人参、麦冬、乌梅煎汤调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肢体充实如常。 后因久病不孕。众皆以为血虚。而用参、之品。半月胸膈饱胀。饮食顿减。至三月余而经始通。 下黑秽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万状。易复以四乌汤换生地。加陈皮、苏梗、黄芩、山 栀、青皮、枳壳十数剂。一月内即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