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下方加附子、肉桂。) 桂、附能补一切火,得六味引之,则专补命门之火。何则?附子通行诸经,走 而不守,肉桂性亦窜发,(逢阳药则为汗散,逢血药则为温行。)二者皆难控制,必得六味为之 浚导,乃能下行而无上僭之虞。今人不明此理,动称桂、附引火归元,离六味而用 之,以致酷烈中上,烁涸三阴,为祸大矣。(火欲少,不欲壮,故桂、附各止一两。火少则生气,故 《金匮》名此为肾气丸。)裁八味为六味,始自钱仲阳之治小儿,以小儿稚阳纯气,故去桂、 附也。立斋因之悟,大人阴虚火动,用丹溪补阴法不验者,用此立应。(丹溪用四物汤 补阴,乃补后天有形之血,此则补先天无形之水,故水虚者非此不可。)自是以来,群推为滋阴之神方。 《医贯》又推展其义,触处旁通,以应无穷之变。而要之皆为根本亏败而设,若病不 涉肾,固可不用也。今人未达《医贯》之旨,不论何病,辄令服此,延缓误事。 故张介石谓《医贯》以六味治伤寒,其言如,而医者病家反谓平稳,亦可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