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 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饮食入胃下小肠,得气营运则清浊以分,水渗膀 胱,谷趋大肠,二便调矣。何泄之有?若气不运化,水谷不分,归并大肠一路,则 泻矣。而气之所以不运,则六淫七情种种之邪,皆得而滞之,略具如下。 或因于风。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言春时伤于风寒,由皮肤而经络,传 入肠胃,腹胀肠鸣,(风气往来肠胃间,冲击作响也。)因而飧泄也。(泄出原食不化。) 此风非汗不出, 始为寒气,久则郁热。又肝木之气,亦名为风。春时肝气宜升,为邪所伤,郁而下 陷,郁久成热,热久蒸化为湿,遂至飧泄,此宜升清除湿。二证皆肠鸣,(肝风内煽亦鸣 响。)脉弦,泄时或闭而不下,下多白沫,辟辟有声,其气不甚臭秽,以完谷不化也。 夏以久言,勿泥。(或谓春木当令,虽不能升,亦不肯下趋,但郁成热,至夏热 盛蒸湿,如云蒸而雨降,故至 夏乃泄,亦通。) 或因于寒。盖寒则气凝,无以营运水谷,故泄也。寒气攻刺,腹中绵绵作痛, 肠鸣,暴下无声,水谷不化,所下清冷,如鸭屎之溏,(大便如水,中有少粪也。)小便白, 脉沉迟,身冷。脉细,(心虚。)皮寒,(肺虚。)气少,(肝虚。)前后泄利,(肾虚。)饮食不入, (脾虚。)为五虚,难治,用参术补剂早救之,迟则不能挽矣。 或因于热。盖火性急迫,逼其水谷下注,往往不及传化即出。勿因其完谷不化, 误作虚寒。其脉洪数,小便赤涩,腹中痛刺,痛一阵泻一阵,口燥渴,粪出辟辟有 声,肛门热痛。热泻固由火性急迫,亦有热气壅滞不行,不但寒不能运也,所下多 垢粘,色黄赤,腹中闷痛。 或因于暑。与热泻同理。证则面垢,多汗,烦渴。 或因于湿。湿盛而小便不利,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腹不痛,脉沉缓,体重软 弱。治湿宜利小便。若气虚下陷而利之,是降而又降也,当升其阳,所谓下者举之 也。升阳用风药,风药又能胜湿。 或因于食。盖伤食则脾滞,不能营运水谷,故泄,噫气如败卵臭,腹中绞痛, 痛一阵泻一阵,下过稍宽,少顷又痛,所下臭秽粘腻,(前食既滞,则后食继停,陈陈相因,久 而乃出,故臭秽。)色黄。 或伤于酒。每天明时泻一二次。(酒质湿,夜气阴寒,不能久摄,故至明必泻。) 或因于饮。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复饮复泻也。 或因于痰。痰滞气不行,故水谷不分,腹中隐隐微痛,或觉冷,下如稠饮,时 泻时不泻,或多或少,不食不饥,昔肥今瘦,脉滑。 有脾虚不能受食,食毕即肠鸣腹满,必泻出所食方快,不食则无事,名脾泻。 每天明时泻一二次,名肾泻。(肾火虚寒也。) 有肝气滞。两肋痛而泻者,名肝泄。 有患口舌糜烂而泻者,乃心脾二经之热,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其热上攻 故糜烂。若移其热于胃与小肠,则运化失职,故泄也,名口糜泄。 久泻不已名滑泻,又名洞泄。大孔如竹筒,饮食入口,直出无禁,气将脱矣, 饮食不进则无救矣。 治法∶风泻,升阳益胃汤(见恶寒)。寒泻,理中汤(见中寒)、浆水散。 热泻,益元散(见 伤暑)加芩、连、灯心、竹叶。止泻汤去白术,加黄连、滑石、扁豆。热止在上膈, 渴而引饮,水入胃中,胃本无热,不能行水,致泻,灸第一椎下陷中,五苓散(见伤湿)。 亦可。暑泻,青六丸、(见痢。)玉龙丸。湿泻,胃苓汤、五苓散、升阳除湿汤吞戊己丸、 止泻汤。寒湿加姜、桂,热湿加黄连、葛根。食泻,平胃散(见伤饮食)加枳实。审其 曾伤何物,仍烧此物存性,调服三五钱。形气实者下之。酒泻,理中汤(见中寒)加干葛, 吞酒煮黄连丸(见伤暑),或葛花解酲汤(见伤饮食)。饮泻,实者神佑丸(见肿胀), 虚者春泽汤(见伤 湿)、白术调中汤。痰泻,止泻汤加半夏、海粉。实者吐之下之,虚者六君子汤。(见气。) 脾泻,快脾丸。肾泻,四神丸,早晚二服。肝泄,止泻汤加柴胡、青皮。若因肝 气不敛,致脾气散而不运,加白芍。口糜泄,其证上发则下止,下泄则上愈。当口 糜发时,用泻心导赤散,滚汤淬服。若当泄泻时,则早晚用参苓白术散,糯米汤服。 若小便少,利不止,乃水走大肠,用茯苓、车前子各等分,煎汤代茶。若服寒凉药, 口疮不效,则为虚火上泛,理中汤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阳利水,阳降则口糜愈, 水利则泄泻止。久泄,八柱散,或四君子(见气)加肉果、升麻。仲景云∶下利不止,以 理中与之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丸主之。泻久不止, 多变为痢,(详痢门。)实者以浓朴枳实汤预防之,虚寒者四神丸。收涩之剂,固肠丸、 诃子散皆治热泻,扶脾丸、桃花丸、诃子丸、赤石脂禹余粮汤皆治寒滑。泄泻久不 止,不可离甘草、芍药,为脾病也。不可离白术,为湿也。忌枳壳。为能宽肠也。 忌当归,为能滑肠也。(用补中益气者白芍代之。)泻已愈,至明年此月复发者,有积也。热 积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虚者保和丸(见伤饮食)加三棱、蓬术之属。寒积备急 丸。(见伤饮食。) 理中(见中寒)加茯苓、黄连,名连理汤,寒热杂合而泻者最宜。(如暑泻兼内伤生冷,或 热邪已解,而泻 仍不止,疑似之证,皆可服之。)凡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赤涩, 未可便作热论。(必 初起即渴,即赤涩,乃为热。)阴阳已分,泻已止,而小便少者,此肺气虚不能生水,补中 益气汤(见气)加麦冬、五味。或肾阴虚而水自涸,六味丸(见虚损)加麦冬、 五味。或肾阳 虚而阴无以化,八味丸。(见虚损。)若再行渗利,则小便益不行,而水入不消,肿胀之 证反作矣。泻脉必沉,宜细小,不宜大数实。下泄,上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 死。腹大胀,手足厥,利不止,形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