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世本俱作宜大承气汤,此传写之误也。按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姜之辛温,涤饮散寒,故可以治阳中 伏匿之阴邪。若大承气纯属苦寒,徒伐中土之冲和,则痞结下利之变,殆所必至矣。(《伤寒缵论》) 此段诸注,随文傅会。或疑可以下之者,原文也,后人赘以方,此论颇通。盖六经篇中言可下而不出方者 甚多,意在临时施治者善体会耳。(《伤寒论义大全》)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也。○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 上二节,王叔和分类入可下之条,汇作一节,末有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句。今删正之,分作两节。(吴遵程)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 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遵《经》移之。(《医宗金鉴》)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为阴盛,则汗出。下 微本大者为阳盛,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 阳盛。始与上下文义相属。当改之、补之。(《医宗金鉴》)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 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营虚。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 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当改之。(《医宗金鉴》)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 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悉改之。(《医宗金鉴》)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营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阳气微;迟者营中寒, 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营为血,岂有血寒发热之理?卫为气,气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当是阳气微, 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胃气有余自 知。当改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 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按∶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 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同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 脓血之脉。均当改之。(《医宗金鉴》)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当存甘 温之品以和营,更兼人参以通血脉。里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见表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用之, 与用四逆汤治身疼、脉沉之法同义。○坊本作加芍药、生姜者误。(柯韵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以真武汤救之)。 末后旧本有大青龙汤主之六字。盖既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龙汤主之之文?传写之误 甚明。黄氏正之甚是。后人又因其更改致疑,并六字皆删之,删之则上编二十五条无证书据,故存朱以备考。(魏荔彤) 汉之文法,用药诸方皆赘于条末,如大青龙汤证,既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此为逆也,又以大青龙汤主之,皆此例也。(张兼善)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小青龙汤发之。 世本作大青龙汤发之,从《内编》改正。(张路玉) 小青龙汤,坊本俱作大青龙。余幼读古本,实是小青龙。观条中脉证,总非大青龙病,宜世人有伤风见 寒之说。近并得友人张路玉一订其讹,喜其先得我心也。(程郊倩) 按∶此条必有错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病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 此病之最轻者,何必用青龙峻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青龙当之也。(徐灵胎)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宜改之。(《医宗金鉴》) 此条明有误字,寒字乃热字明矣。以脉较之,浮为表热,滑为里热,若以滑为里寒,则白虎安敢投之! 岂有里寒而用白虎耶?(方咫园) 《经》文寒字,当作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矣。(王三阳) 《论》曰∶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久久不知其说,夫表有热,而遽用白虎,已属 骤急,犹曰可也;里既有寒,而亦曰白虎,则断无是理矣。夫里寒外热,则外热为假热,里寒为真寒,乃内寒 外热,水极似火,阴盛格阳证也。四逆、理中,尚虑不及,其何可以白虎为耶?因遍考诸解,皆不画一,不是 顺文敷演,即是附会支吾。即喻子嘉言以寒为推原之辞,于理则通,于解则强。后爰会悟厥深热亦深、热甚兼 寒化之旨,始有旁通。表里二字,传写参错无疑。(《医补》)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 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 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利五字,方与上文小 便数及下文渴者之义相属。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昔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 文渴者之下当有缺文,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 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 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本条上文并无 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谓耶?必是传写之误。(《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