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不止者,为上消也。食入即饥者,为中消也。饮一溲二者,为下消也。其证虽有三,而要总属上 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宜以八味丸主之,或以六 味地黄汤加味主之。如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如上渴而下淋,土湿木郁而 生风燥者,以猪苓汤主之。如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者,以桂附苓乌汤主之。如脾不能为胃行其 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主之。如伤寒消渴,或属阳明 热证,或属厥阴火证,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八味丸
     (方见肺气)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六味地黄加味汤
     熟地黄(四钱)山茱萸(三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 (三钱)五味子(二钱)肉桂(二钱研)水煎大半杯,冷服。
    五苓散
     (方见痰饮)
    猪苓汤
     (方见痰饮)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二钱)龙骨(三钱研) 牡蛎(三钱研)首乌(三钱蒸)水煎大半杯,温服。
    理中丸汤
     (方见霍乱)倍白术,加栝蒌根。
    消渴方
     栝蒌根(三钱)生姜(二钱)麦冬(三钱)芦根(三钱)白茅根(三钱)水煎大半杯,温 服。此方专清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