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 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下懊,饥不能食,但头汗 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脉浮紧,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白胎者,宜栀子豉 汤。(论见自汗。) 下利后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
    栀子豉汤
    。 肥栀子(四个,破)香豉(半两) 上水二盏,先煎栀子一盏,纳豉同煎,取七分,去渣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于栀子豉汤中加甘草半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服。
    栀子生姜豉汤
    于栀子豉汤中加生姜一两二钱,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
    主之。 栀子(四两,破)干姜(半两) 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吐下后,心中懊而烦,若无燥屎,大便者,此条栀子豉等汤也;若有燥屎不大便者, 后条小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阳明病下之,心下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 大承气汤。(方见阳明潮热。)胃实不大便,心烦,若吐下后者,此条大小承气汤也;若不吐不下者,调胃承气也。 〔许〕有人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非寒非痛,终夜 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未知是何症。予诊之曰∶此懊怫郁二症俱作也,胃 中有燥屎者,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又云∶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素问》云∶胃不和 则卧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谵语,此所以有时发谵语也。非烦非躁,非寒非 痛,所以心中懊也。声如叹息而发一声,所谓外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胃中安和,故其病悉去也。 不得眠而烦。(论见不得眠。) 胸满而烦,若不经汗,兼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下利咽痛者,猪肤汤。(方 论见下利。)若汗下后,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 牡蛎汤。(方论见惊。)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下硬满而烦,若满而不痛,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胁痛气冲咽,冒眩者成痿。(方论见痞。) 若满痛下利不止,水浆不下者,并病。(方论见痞。)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宜
    栀子浓朴汤
    。 栀子(去壳,四两)浓朴(姜制,一两)枳实(切,一枚) 以上三味,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腹满而烦,若有燥屎者,前条大承气汤也;若大便溏,胸痛欲吐,先此时极吐下者,调胃承气汤也。(论见呕。)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脉之微数,不可灸,灸则烦 逆。(论见大法。) 呕时郁郁微烦,若与小柴胡汤呕不止者,大柴胡汤也;若极吐下后,胸满便溏腹痛者,调胃承气汤也。 病欲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论见大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发热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热烦,损谷则愈。吐利 汗后,脉平小烦者,以胃虚不胜谷气也。(论见吐利。) 心悸而烦,若少阳汗后,谵语,胃不和烦悸者,《活人》用调胃承气汤。(论见口苦。)若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宜小建中汤。(论见悸。)心烦而渴。(方论见渴。) 少阴病,但欲寐而烦,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活人》用四逆汤。(论见欲寐。)若与白通汤后,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汤加猪胆汁。若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者,可治也。(论见但欲寐。) 手足厥冷而烦,若脉乍结乍紧,及心中满,饥不能食者,宜瓜蒂散吐之。若脉紧,至七八日自利, 脉紧变暴微,手足反温者,欲解也。(方论并见下利。)若下利,无脉干呕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也。(论 见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