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痢初得时,一二日间,以利为法,有热先退热。后重者,当利气,木香、槟榔。腹痛,用温散药, 姜、桂之属。下血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下痛,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用 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下痢身发热者,有外感,用小柴胡去参。下痢发热,久不止者, 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用。下痢初发热,必用大承气,下后看症用药。发热不恶寒,脉洪者, 宜大承气。若恶寒者,忌下。下痢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症,宜和中疏气,用陈皮、芍药、滑石、 枳壳、浓朴之类。 〔洁〕
    芍药汤
    治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木香(各二钱)甘草(炙,一钱)大黄(三钱)黄芩(五钱) 桂(二钱半) 上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前,则渐加大黄。如清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同煎服。 〔丹〕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腹痛,小便不利,里 急后重。以参、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症俱减,独小便 不利,以益元散服之安。 〔河〕益元散治身发热,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荡胃中积聚。(方见泄泻。) 〔丹〕痢初得之,必用调胃承气及大小承气,实者用此下之。下娄男子,五十余,下痢,昼有积淡红色, 夜无积,食自进。先吃小胃丹两服,再与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积,却与断下。 〔罗〕
    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泻热,痞闷积滞,而 使气液宣行者,宜此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腹胀。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症。 黄连黄柏大黄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钱)轻粉(二钱)青黛(一两)牵牛(四两, 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丸, 数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症止之。小儿丸如黍米 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 〔《玄》〕
    利积丸
     黄连(四两)天水末(八两)当归(二两)乳香(一两)萝卜子(炒,四两)巴豆(一两,去油,同黄 连一处炒)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实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满胀痛里急,上渴引饮,小水 赤涩,此积滞也。宜泄其热,中用清肠丸、导气丸推其积滞,而痢自无矣。凡治积聚之症,轻则温而利之,清肠 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车丸下之。下后,切勿便补之,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症,宜加 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药,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矣。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间患滞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频并,饮食大减,时有微热。察其脉皆弦而 涩,似数稍长,却喜不甚浮大,两手相等。视其神气大减。予曰∶此非滞下,乃忧虑所致,心血亏,脾气弱也。 与参、术为君;归身、陈皮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为佐使,如热加黄连为使,与两月而安。 金氏妇,年近四十,秋初尚热,患滞下,腹但隐痛,夜重于昼,全不得睡,食亦稍减,口干不饮,已服治 痢灵砂两帖矣。予视之,两手脉等涩且不匀,神思倦甚,饮食全减。因与四物汤,倍加白术,以陈皮佐之,数 帖而安。 义一侄,患疟间日作,兼痢,脉虚甚,身痛。宜活血补胃,待虚稍回,却又推积。 人参(五分)白术(一钱半)苍术陈皮(各一钱)白芍药(炒,五分)川芎(五分)滑石(炒一钱) 甘草(炙,少许)桃仁(研,七分) 药后病退,惟脉少弦、身倦,用此方调补。 人参(九分)苍术(三钱)半夏(九分)川芎(一钱)陈皮(一钱)木通(二钱半)甘草(少) 煎服三之一饮之,可淡粥少少塞饥,又静坐养之。 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症。但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积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 二三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二帖而安。苟不先补完胃 气之伤,而遽行承气,恐病安之后,宁免瘦惫乎。 〔世〕治痢,
    烟蜡丸
     黄蜡不拘多少,用银篦挑于真香油灯上烧熏,落下水碗内,凡如此者七次,为丸如萝卜子大,每二十丸。 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本草云∶蜜蜡,主下利脓血,补中。又云∶白蜡,主后重白脓。) 〔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火熬豉令少焦,杵服一合,日三,效无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 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食》〕治脾胃气虚,下痢久不已,肠滑不进食。用野雉一只,如食法细斫,着陈皮、葱、椒,调和盐 酱,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热甚,大虚大热故也。用人参(二钱)黄连(姜炒,一钱。)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又宜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碎,罨脐中,入麝香少许。 〔世〕痢疾不纳饮食者,俗谓之噤口痢,以脉症辨之。如脾胃不弱,问而知其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 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 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则不呕,因服罂粟壳、乌梅苦涩凉药太过, 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入银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 调下。 又方用石莲槌去壳,留心并肉碾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 觉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全文见诊。) 〔《局》〕
    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下。 〔钱〕
    豆蔻香连丸
    治泄泻,不问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胀攻痛,可用如神。 黄连(三钱,炒)肉豆蔻木香(各一钱) 上为细末,粟米饭丸,米粒大。每服米饮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杜〕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二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 酒下。 〔罗〕
    黄连阿胶丸
    治脾胃气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三两,去须)茯苓(二两,去皮)阿胶 上各为末,水调阿胶和药,众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汤下。 〔仲〕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见伤寒。) 〔仲〕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宜
    导气汤。
     芍药(二钱)当归(五钱)大黄黄芩(各二钱半)黄连木香槟榔(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未止再服,下后重则止。 〔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用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茎中痛者,属厥阴, 加甘草。里急后重多者,属少阴,加大黄,令急推去旧物,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又云∶在下 者,引而竭之。(清凉饮子方见治发热。) 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得便,皆宜进退大承气汤主之。 进承气法治太阴症不能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锉浓朴半两姜制,水一盏,煎至半盏服。 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 推过。泄未止者,为肠胃久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尽则安矣。(后重兼无虚症者宜之。若力倦气少, 脉虚不能食者,不宜此法,盖浓朴、枳实大泻元气故也。) 退承气法治阳明症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 稍热服。如泻未止,去芒硝,减大黄一半,煎二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但与枳实浓朴汤, 又煎二三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安,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垣〕感应丸治下痢赤白后重,迟涩。(方见内伤饮食门。) 〔丹〕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已尽矣。又有用御米壳等固涩 之剂亦可愈,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压大肠坠下,故大肠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黄、槟榔辈,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然 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以此辨之,百发百中也。其或下 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症,法当用擂细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 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荡,是名挟寒,即加干姜。 八婶将产患痢,脉细弦而稍数,后重里急。 滑石(三钱,研)芍药(二钱)枳壳(炒,钱半)木通(二钱)甘草(五分)白术(二钱)茯苓(一 钱) 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红紫血,下坠逼迫,不渴不热。 白术芍药(各一两)陈皮枳壳(炒)归身滑石(各半两)甘草(二钱,炙)桃仁(三十六个) 分八帖,下实肠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后重成痢。 滑石(半两)连翘黄芩木通芍药枳壳白术(各二钱)甘草(五分)桃仁(二十一枚)分四帖服。 后重,积与气坠下,服升消药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枳壳、黄连等剂。若大肠 风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里急后重,但用槟榔、木香调气,及大黄下积。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应桴,实 发前人之所未发也。 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为气滞症,宜前药加槟榔一枚。后重当和气,积与气坠下者,当兼升兼消。(升谓升 麻之类,消谓木香、槟榔之类。) 〔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 再服。(东垣云∶薤白泄滞气。) 〔《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症。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 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虚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加当归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为有物而然,今 虚坐努责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虚也,故用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凡诸用承气等药推积之后,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药中当加升麻,升其阳其重自去也。 〔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阳除湿防风汤 方见下血。) 〔丹〕其或在下则缠滞,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症。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 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矣。 治痢方苍术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药青皮生地黄连滑石甘草 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黄连、滑石、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加半夏、姜汁。 〔世〕仲景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 无力者,亦效。(方见伤寒。) 〔丹〕娄长官,年三十余,奉养浓,夏秋间患滞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单煮干姜,与一帖痛定。少顷痛作, 又与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视之,左脉弦大似数,右脉弦而大稍减,亦似数,重取之似紧。予 曰∶此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与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白术、陈皮、酒红 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饮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温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汤加桂 是也。) 〔《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醋面裹煨热捣,非时粥饮下二钱匕。 上下痢腹痛,必温散而愈者,盖本于《内经》所谓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谓 太阳病冬日感寒即泄,当脐而痛之病也。 〔垣〕
    芍药黄芩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当归导气汤
    治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当归(一钱)甘草(一钱半)芍药(一钱)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木香槟榔(各三钱)泽泻(五 分) 生地黄(钱半或二钱酒浸,阴干) 上为末,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仲〕下痢腹痛,
    紫参汤
    主之。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三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洁〕浓朴丸治处暑、秋、冬间腹痛下痢,大效。(方见反胃。) 〔世〕治痢疾,定痛,
    黑子丸
    。 黄蜡(五钱)杏仁江子砂仁(各二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灯上烧存性,熔蜡和匀,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本》〕治积痢,定痛,
    灵砂丹
    。 砂朱砂(各等分。研极细) 上用黄蜡五钱,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黑为度。去二七粒,止用 一七粒,与前药二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和药,旋丸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下。白痢,艾汤。 赤痢,乌梅汤下。服时须极空心,服毕一时不可吃食,临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面东,不 发日晚间服。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疼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大凡痢有沉积者,不 先去其积,虽暂安后必为害。常记陈侍郎经中,庚戌秋过仪真求诊,初不觉有疾,及诊视肝脉沉弦,附骨取 则牢。予曰∶病在左胁有血积,必发痛。陈曰∶诚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长江,暨抵行朝,血痢已 数日矣。急欲登对,医者以刚剂燥之。虽得止,数日脐下一块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发则不可忍,故急请 公祠以归耳,奈何?予曰∶积痢不可强止,故积血结于脐胁下,非抵当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终。 〔罗〕
    陈曲丸
    治腹中冷痛,磨积止痢。 陈曲(一两半,炒)干姜(炮)官桂白术当归浓朴人参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汤亦得,食前,一日三服。发时不拘增数。 上久病渐推其积方。 〔《脉》〕下痢而腹满为实,当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 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气用参、术,血用四物。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 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 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 〔垣〕
    茯苓汤
    治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 茯苓(六分)泽泻归身(各四分)芍药(一钱半)苍术(二分)生姜(二钱)肉桂(五分)黄芩(三 分,生) 猪苓(六分)甘草(五分,炙)升麻柴胡(各一钱) 一本无升麻、柴胡。 上咀,作二服,水煎稍热,食前服。 〔罗〕
    神效越桃散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 大栀子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内经》脓血稠粘,皆属相火。夫太阴主泻,少阴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肾恶燥,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故便脓血。然赤黄为热,青白为寒,治须两审。治热以坚中丸,豆蔻丸、香连丸,治寒白胶香散。 或多热少寒,水煮木香膏。虚滑频数,宜止宜涩,宜养脏汤。(木香、养脏汤,并见虚滑条。白胶香散未考。)
    坚中丸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黄柏赤茯苓泽泻白术(各一两)陈皮肉豆蔻白芍药人参官桂半夏曲(各五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为主,当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 〔洁〕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 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方
     芍药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汤下。
    加减平胃散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 脾胃。 白术浓朴陈皮(各一两)槟榔(三钱)甘草(七钱)木香(三钱)桃仁人参黄连阿胶茯苓(各 五钱) 上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 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丹〕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有用朴硝者。 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炒)煎,下保和丸。 〔世〕治痢食积。 附米神曲川芎栀子滑石山楂红曲青黛桃仁为末,丸服。 〔丹〕
    青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 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即益元散)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二十九官,肚痢食少,下坠赤积,身热。 木通(二钱半)芍药(炒)陈皮白术滑石(各五钱)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保和丸与点丸各十丸。 〔洁〕
    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地榆(一两) 上锉。每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槐花丸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槐花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仲〕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集》〕治血痢神效。干姜于火上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垣〕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人参补之。如里急,频见污衣者,血 虚也,更加当归。如便白脓少而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御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 当安卧不言,以养其气。(气涩忌御米壳,但服甘药,安卧不言。) 〔丹〕丈夫辛苦劳役,肚痢白泻。 滑石(一两)陈皮白术(六钱)芍药(五钱)黄芩(三钱)甘草(五分,炙)桃仁(三十个) 分六帖,水二盏半,煎取一盏,食前服。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浓朴白术茯苓滑石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治痢热多者。 大黄黄连黄柏黄芩枳壳白芍药当归滑石甘草桃仁白术 上等分为末,面糊丸。 〔世〕不问赤白痢。用苦根,不拘生干,捣取汁,生姜蜜水调服。未效,再进半碗许,立愈。 〔《集》〕患赤白痢。山豆根捣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止。 〔《千》〕治下痢冷热,诸治不瘥方。 乌头黄连(各一升) 上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世〕治似痢非痢,挟热者,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晒干。) 上为末,粳米饮为丸,米饮下。 〔罗〕至元乙亥,廉台王千户领兵镇涟水。此地卑湿,因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 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 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疠风之状,无力以动,心腹痞闷,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 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也。《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十剂》云∶补可去弱。先以理中汤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养脏汤加附子固肠胃,止泄痢; 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养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 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又灸阳辅二 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除清湿之邪。迨月余,病退平复。 理中汤(方见伤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海〕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痢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赤血,或杂以血脓,小便不多而 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脱,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黄气短,此本气损少之故也。小肠者,手太阳丙火也;膀 胱者,足太阳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肠之位,小肠被壬所克而外走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五行相克论之, 又足经来克手经,此火投于水,大寒水之症,宜温之可安。其与《难经》一症,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此 病火投于水,变为寒症,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 就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干姜(各五钱)赤石脂(两半,水飞)朱砂(一两,细研) 上细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汤下。 〔《太平广记》〕贞观中,太宗苦于气痢,众医不效,诏问群臣中有能治者,当重赏之。有术士进以乳汁煎荜茇 服之,立瘥。 〔世〕治水泄并赤白痢。用草乌大者一两半,将一半烧灰,一半生用,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 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水泻,井花水下,并空心服。忌腥臊、热毒、诸冷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黄连香薷饮,加甘草、芍药、生姜神效者,盖夏月之痢多属于暑。洁古治处 暑后、秋冬间下痢,用浓朴丸大效者,盖秋冬之痢多属于寒。《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者是也。(浓朴丸 方见膈气反胃。)初病大肠闭塞,里急后重。(治法并见前后重多热条。) 〔丹〕其或缠滞退减十之七八,秽积未尽,糟粕未实,当以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 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尚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当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者,虽有 去湿实肠之功,其或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又当以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等药涩之,甚者添牡蛎,可 择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灸天枢、气海。(此穴大能止泄。) 〔仲〕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止之。(方见伤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汤,主病属下焦血虚且寒, 非干姜之温、石脂之涩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肠胃。) 〔罗〕
    水煮木香膏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 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并宜服之。 木香丁香(各一两)枳实(麸炒,五钱)当归乳香诃子皮(各一两)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 藿香黄连(炒)白芍药青皮陈皮(去白)浓朴(制)甘草(炙,各一两)干姜(炮,五钱) 御米壳(蜜水炒,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盏,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热,食前服。 〔海〕
    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草果(连皮,一个) 上咀。用罂粟壳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枣子、 乌梅各七个,煎至一大盏,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乌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钱。罂粟壳治痢,服之如 神,但性紧涩,多令人呕逆,既以醋制,加以乌梅,不致为害,然呕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 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丸十余粒,白梅汤下,令大便微利。 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红、罂粟壳各等分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 服五十丸,乌梅汤下,兼治泄泻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药力相倍为佳。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物汤 加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仍以二陈汤煮木香丸定其呕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 尾用平和之剂,决难作效,必致危笃,虽欲服此,则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黄柏、木通之类,其性苦寒, 却难轻服。血痢当服胃风汤并胶艾汤之类。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汤、震灵丹之属,更宜审而用之。若五色杂下, 泄泻无时,当用熟乌头一两,浓朴、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驻车丸、黄连阿胶丸之类, 其中止有黄连肥肠,其性本冷,若所感积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则非此可疗。 〔世〕治痢。 侧柏叶(一钱)甘草(三钱)御米壳(去顶穣,汤洗三次,晒干,蜜拌炒黄,一钱,久者倍之) 上咀,水煎熟,澄清,入蜜呷服之。先服木香槟榔丸,后服此,妙。 〔《本》〕又方。 黑豆(五十粒)陈皮(半两)罂粟壳(十四个)甘草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尽此一剂,无不效者。 〔垣〕
    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冷, 并产后儿枕痛,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穣蒂,醋煮一宿)茯苓白术(各一两)乌梅(取肉,一钱,炒)车前子(一两) 五味子(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经》〕治肠滑久痢神妙。以石榴一个劈破,炭火簇烧令烟尽,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盖一宿,出 火毒,为末,用酸石榴一个,煎汤调二钱。 〔《圣》〕治痢久不止,肠垢已出。以乌梅二个,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渣,食前分为二服。 〔《山》〕治痢用五倍子为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各十丸。 〔垣〕
    诃子皮散
    癸卯岁,冬十月小雪,天冷应时,枢密院白家一老仆,面尘脱色,神气特衰,长跪于前曰∶ 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近日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求予治疗。予曰∶此非肉食膏粱 者也,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已寒,衣盖又薄,寒侵形体,不禁而肠头脱下者,寒也、滑也。真气不禁, 形质不收,乃血脱也。此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当以涩去其脱而除其滑,以大热之剂除寒补阳, 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以微酸之味固气上收,名之曰诃子皮散。 御米壳(五分,去花萼,蜜炒)干姜(六分,炮)陈皮(五分)诃子皮(七分,煨,去核) 上咀,水煎服,或为白汤调服亦可。若空心一服,减半再服,全愈。 〔罗〕
    养脏汤
    治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 脐腹疼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全不思食,及脱肛坠下,酒毒湿毒便血,诸药不效者,并宜服之。 人参当归(各六钱)木香(一两四钱)肉桂(八钱)肉蔻(面裹,煨,半两)白芍药(一两二钱) 甘草(炙,六钱)白术(六钱)御米壳(蜜炙,三两)诃子皮(去核,一两二钱) 上咀。每服二大钱,水煎去渣,食前温服。老人、孕妇、小儿暴泻,急宜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 鱼腥、油腻物。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此药,神效不可具述。 〔《保》〕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者,宜
    地榆芍药汤
    。 苍术(八两)地榆卷柏芍药(各三两) 上咀。每服二两,水煎温服,病退勿服。 〔世〕治痢,大便不禁,其大孔开如空洞不闭者,用葱和花椒末,捣烂塞谷道中,并服酸涩固肠之剂收之, 如御米壳、诃子皮之类是也,神效。 〔丹〕陈伯夫,年二十岁,性急,好酒色,奉养浓。适有事多忧恐,患久疟寒热无时。忽一日大发热,大 便所下皆是积滞极臭,大孔极痛,呻吟不绝,其孔陷下,嘱付后事。予曰∶此大虚也。脉皆弦大而浮。遂以瓦 片令敲圆如铜钱状,烧红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干,以纸裹安痛处,其时寒,恐外寒乘虚而入也。以人参、 当归、陈皮作浓汤饮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 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热者,熟艾、黄蜡、诃子烧熏之,妙。(《日华子》) 下痢大孔痛,因热流于下,槟榔、木香、黄连、黄芩,加干姜。 运气下血有二∶ 其一,热助心血盛而血下。经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血泄,溺色变。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 民病溺赤,甚则便血。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血便注下。又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火纵其暴, 赤沃下注,治以咸寒是也。 其二,寒攻心血虚而下。经云∶太阴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血泄。又云∶太阳之胜,血脉凝泣, 或为血泄。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血便,治以诸热是也。 运气下白皆属火。经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下白溺血是也。 运气下赤白有三。 其一属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又云∶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少 腹痛,注下赤白,治以甘清是也。 其二属风∶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注下赤白,治以酸涩是也。 其三属风湿∶经云∶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交争,民病注下赤白是也。 运气里急后重有二∶ 其一,湿助脾盛而重。经云∶太阴之胜,少腹满,腰重强,内不便,善注泄是也。 其二,风攻脾虚而重。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溏泄瘕水闭是也。瘕,谓后重也。 〔《本》〕
    救命延年丸
    治丈夫女人一切重痢。 黄连干姜当归阿胶 上三件,为末;用米醋煮阿胶令消尽,不可剩,却将药搜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饭饮吞下,甚妙。 又方茱萸黄连阿胶白术(等分同炒黄)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饮送下。小儿十丸。(陈无择无阿胶,名戊己丸。) 〔罗〕
    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新久、赤白、青黑、疼痛诸症。 阿胶(炒,研极细)乌梅肉(炒)黄柏(炒)黄连当归赤芍药干姜(炮)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入阿胶末研匀,水丸,桐子大,米饮下。
    黄连丸
    治赤白痢。 吴茱萸黄连 上,用好酒同浸三日,各自为末,各自丸。白痢,茱萸丸;赤痢,黄连丸,甘草汤下。赤白痢,二丸相合服。 上四方,寒热兼施,收散兼用之剂,寒热滑滞杂合为痢者宜之。 〔崔〕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二碗,任意呷之,愈。若热痢则留姜皮,冷则去皮炒。又 方,用陈皮、艾叶浓煎汤服。 滞下独取足太阴一经。《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所生病者,溏瘕泄水,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东〕泄痢不禁,小腹痛,后重,便脓血∶丹田(一寸半)。复溜小肠俞(灸七壮。)不已,取∶天枢腹哀(胃 下一寸 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关元穷谷(各灸五十壮)。泄痢及下失气脓血∶下腰(五十壮,穴在八 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报之。)便脓血,久痢下重∶小肠俞(灸)。 〔世〕里急后重∶合谷外关 〔《甲》〕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丹〕予族叔形色俱实,疟又患痢,自恃强健能食,绝无忌惮。一日召予曰∶却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 汝能止此汗否?予曰∶疟,非汗不能愈,可虑者止健与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热善消,脾病不化,食与积势 已甚矣。此时宜节择饮食以养胃气,省出入以避风寒,候汗透而安。叔曰∶世俗谓无饱死痢疾,我今能食,何 谓可虑?予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气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谓恣食不择节者。不从所言,恣口大嚼过多,又啖 水果,如此者月余,后强求治,不可着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内经》以骄恣不伦于理为不治之病,信哉。 又周其姓者,形色俱实,患痢善食而易饥,大嚼不择者五月矣。予责之曰∶病中当调补自养,岂可恣味戕 贼。遂教其只用熟萝卜吃粥,且少与调治,半月而安。 〔罗〕如泻痢止,脾胃虚,难任饮食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补养充足,自然能饮食也,宜钱氏方中 异功散。设或因嗜饮食太过,有伤脾胃,而心腹痞满,恶心呕逆,不拘此例。当权用橘皮枳术丸,一服得快, 勿再服。若饮食调节,不致有伤,则胃气自和平矣。 〔丹〕下痢久甚者,寒凉药中必兼升散并热剂,初下痢不可用参、术,唯气虚者用之。 〔《衍》〕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用寒药逆制,专用木香、黄连、阿胶治之。此药始感便用则可, 倘病久肠虚者不宜服,切宜戒之。地榆性沉寒苦,惟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未可轻使。 〔丹〕古方用浓朴、专为泻积滞之气。然浓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 宜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浓朴虽少缓,比陈皮亦为重,若滞气退一半,亦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 众药。然陈皮去白用,有补泻之兼能。若为参、术之佐,亦纯作补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