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四两半夏(洗)二合龙骨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茯 苓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擘)二枚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 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 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 ,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 ,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 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 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 ,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 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 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集注】 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 ,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 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 以重虚其虚故也。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注】 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 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 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 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 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根据,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 。凡遇当汗证,盒饭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 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 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 血也。 @@@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留,水府告 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 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小便血矣。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 汗。恐汗出荣卫俞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 病也。 【集注】 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 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病也。 @@@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 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 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 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 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 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 ,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