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水 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 脉沉细而数。至其见证,亦各有别。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则多心烦。阴邪 背恶寒口中和,阳邪背恶寒则口中燥。阴邪咽痛不肿,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 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 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凡从本之治,均宜温 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 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 少阴肾经,阴盛之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 ,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 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 ,嗜卧但欲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 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证也。盖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 浮大,此时亦必变为沉细;在先之证虽烦热不宁,此时亦必变为昏沉嗜卧。但须辨出 脉细沉数、口中燥为热证;脉沉微细、口中和为寒证,以此明辨,万无差误矣。 程应旄曰: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矣。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 弦,细者弦之反,沉兼微细,阴证定矣。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 少阴病,谓但欲寐也。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 ,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 ,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 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 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程知曰: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用散邪 温经之剂,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 程应旄曰:一起病便发热,兼以阴经无汗,世有计日按证者,类能用麻黄而忌在附子 。不知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 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 ,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 林澜曰:传邪与阴寒皆有沉脉,沉但可为病之在里,而未可专以沉为寒也。夫少阴证 中,微细而沉,与细数而沉,其为寒热之殊,盖大有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