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半筋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炙)二 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 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 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 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耎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 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汁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 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初不渴,今服柴胡汤已,反渴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也。 以法治之,谓当分其经府见证而治之也,葛根、白虎、谓胃间,各从其宜而用之可耳 ! 【集注】 方有执曰:已,毕也。服柴胡汤已毕而渴,则非暂渴,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 ,故曰:属阳明也。 沈明宗曰:服柴胡汤已渴者,乃少阳之邪不传三阴,而转入阳明矣,即当随阳明现证 而治,故谓以法治之。 郑重光曰: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呕多 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因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渴当止。若服柴胡汤已加渴者, 是热入胃府,耗津消水,此属阳明胃病也。 @@@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脉细者,此 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 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阳病,所以然者,阴不得 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 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脉虽沉紧之 「紧」字,当是「细」字。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 谓耶?必是传写之误。 【注】 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 之阳结已形,但手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故曰: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 里也。然脉沉细,似乎里阴盛,而头汗出,则为表阳郁也。假令纯阴结,则不得复有 头汗出之外证,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夫既非悉入在里之纯阴结,此必为半在里 、半在表之阳微结也,故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三阴不得有汗,今头 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设不了了者,必 大便之□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集注】 喻昌曰: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旧注作阳气衰微,故邪气结聚大差。果尔, 则头汗出为亡阳之证,非半表半里之证矣;果尔,则阴结又是阴气衰微矣。玩本文假 令纯阴结,及阳邪若不微结,是纯阴邪内结,则不得复有外证等语,其义甚明。 程知曰:此言少阳病有似少阴者,当细辨其脉证也。 程应旄曰:凡脉细、脉沉,皆阴脉也。今与阳证同见,则为阳热郁结之诊,无关少阴 也。可见阳气一经郁结,不但阳证似阴,并阳脉亦似阴矣。 沈明宗曰:得屎而解,当用大柴胡之法也。 吴人驹曰:此证常见有误作阴寒而施温热以致大逆者,盖因其恶寒,手足冷,脉细而 沉,不究其证之始末由来也。 周扬俊曰:此条恶寒肢冷不欲食,脉细或沉,有似乎阴,最难辨晰,仲景特出「阳微 结」三字,昭示千古。以头汗出为阳,阴不得有汗也。至五、六日头痛发热,证原属 阳也,故纵见少阴之脉,不得为少阴之病。然独未见少阳一证,何遽得为少阳病耶? 此仲景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里也。尔时里证既多,不得纯以表药汗之;外证似阴, 不得复以里药温之,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而大便□不了了者,则当下之 得屎无疑也。仲景恐人未明,自为详辨,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正因阳邪郁结,不 外通于肢体,故独头汗出也。 @@@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注】 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足也;脉得沉弦,木入土中也。荣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 里急。惟表虚里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则痛可 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按 法施治也。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亦是。 【集注】 汪琥曰: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 @@@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 伤寒未解欲呕吐者,胸中有热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内攻也。此热邪在胸 ,寒邪在胃,阴阳之『气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黄连汤,寒温互用,甘苦并施 ,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然此属外,因上下寒热之邪,故有如是之证;若内因杂病 ,呕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由此推之,外因、内因,证同而情异,概可知矣。 【集注】 程知曰:阴邪在腹,则阳不得入而和阴,为腹痛;阳邪在上,则阴不得入而和阳,为 欲呕逆。 汪琥曰:『尚论篇』皆以风寒二邪,分阴阳寒热。殊不知风之初来未必非寒,寒之既 入亦能化热,不可拘也。 郑重光曰:此热邪中于上焦,寒邪中于下焦,阴阳不相入,失其上下升降之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