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 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 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 然小柴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又有柴胡证具, 而反下之,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 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更有本柴胡证, 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等法。是仲景 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 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邪伤其经,故口 苦、咽干、目眩也。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 薰眼发黑也。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 证之谓也。 【集注】 林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 证详矣。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 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 。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 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 干也。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 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又曰:经中所 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 者。 @@@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 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表邪传其经 ,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 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此揭中 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 程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只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 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神志虚 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下胸循□,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 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 、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 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 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 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 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语,既发□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 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语,且更烦而悸矣。此 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 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胘细,故 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 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 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 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汪琥曰:误发其汗,□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 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语,更加烦扰 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 此承上三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伤寒中风三、四日,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 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 □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少阳之邪, 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 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 脉,下胸循□,邪凑其经,故胸□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少阳木邪病则 妨土,故不欲饮食也;邪在胸□,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邪欲入里,里气 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其余诸证,时或有之, 总宜以小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耳。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 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之分,且 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 【集注】 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伤寒中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 中风,中风复伤寒也。五、六日,邪自表传里之时,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今在半 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也。邪在表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言 胸□苦满,亦是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里则内烦。经云:阳入之阴, 则静默默,由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不能食,不欲食 者,未至于必不能食,故亦为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 呕,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证 也。 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 地,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 入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 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 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