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脏腑皆有咳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亦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 有自内 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 外邪。欲传脏腑。亦 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 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 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 寒 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凡诸嗽。未审内外所感。并宜二陈汤。加杏仁五 味人参各半钱。重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也。治热嗽以小柴 胡汤。加五味。冷嗽理中汤。加五味。皆已试之验。此出医余。 诸嗽皆可佐以应梦观音散。而加喘者。以此于食前。吞下养正丹。 壅嗽声重痰稠。或咳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枝汤。加人参杏仁五味各半钱。 应嗽多汗。体虚而又不胜热药者。橘苏散。 感寒而嗽者。恶风无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宜杏子汤。 若风寒俱感而嗽者。或恶风无汗。或恶风有汗。头痛身疼。塞鼻熏眼。涕疾稠粘者。小 青龙汤。以上三药。伤寒太阳经有嗽者。皆可用。 感暑而嗽者。自汗烦渴。或带寒。面垢。六和汤。加五味子一钱。 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热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 致 此。宜白术汤。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带血腥 臭。或坚如蛎肉。不若风寒之嗽。 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风丹。含化。热嗽于金沸草 散中。加五味杏仁茯苓足成十品。入枣子一个同煎。功效尤胜。名旋复汤。 有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 伏热。在上焦心肺间。可用。 有热嗽失声。咽痛。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 一味 姜汁亦得。冷热嗽后。失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证用药。佐以橄榄 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枇杷叶散。热服。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 沸草 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 丹。或四和丸。含化。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 宜顺为先。四七汤半帖。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 清浊相干。宜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 因病 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浊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 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帖。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 渣。调钟乳粉。咽痛者。更加桔梗半钱。热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加半夏如 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炒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却与劳嗽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青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 生料 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为疑。遽补之非。然所 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诸血门。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 即轻 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 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