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出鱼际,逆气喘息。脉弦为咳。咳而浮者,四十日己;咳而弦者,相其 人强,吐之 而愈;咳而脉虚,必苦冒;咳而沉者,不可发汗。喘咳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上气 ,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者死;久咳数岁,脉弱者生,实大者死;上气,喘息低昂,脉滑 ,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咳,脱形发热,小坚急者死;肌瘦下脱,热不去者死;咳 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者死;咳而呕,腹胀且泄,脉弦急欲绝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暴咳脉散者死。浮为风,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生于外邪 之所搏;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涩则少血,洪滑则多痰,此生于内气之所郁。
    【因证】
    因风、寒、火(附腹满)、劳、痰。 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 利而 生痰动嗽。又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之而咳。火之嗽, 病因火盛生痰、铄肺金也,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嗽无痰,或唾血痰。劳而咳嗽,皆好色肾 虚,则子能令母虚,气血俱虚,阴虚则生火,肺金耗败,而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者碍 清气升降,滞气而不行,遂成诸咳嗽之证。
    论咳逆痰嗽分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而上逆,皆关于肺也 。嗽者,谓 有痰而无声。脾湿动而为痰,而成嗽,皆积于脾也。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然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咳。唯湿痰,饮食 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也。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 ;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三因》论
    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营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 、燥、火感 其部位,而察其元以表之。内伤七情,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多痰嗽也。卫气之失,则多痰逆 ;营气之失,则多痰嗽也。
    张论
    以贫富言之。贫者,谓之咳嗽,外感之由也。《内经》曰∶秋伤乎湿,冬 必咳嗽是也 。又曰∶岁火太过,肺金受病,民病咳嗽是也。富贵者,谓之涎嗽,多饮食浓味,热痰所成 也。
    李论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化精微,留积而成痰,肺气不利,而痰冲 清道而成咳。
    刘论
    皆脾湿入于肺而成痰,伤风而成咳。
    痰嗽潮热四证
    有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作有异。或因虚中寒冷,则先痰嗽 ,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面白痰清 。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塞,情思不乐 ,饮食不下。 或蛊注相传,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成寒热,两手脉弦细而数 ,外证,饮食不为肌肤,颊红变动不常,身体酸痛倦,及嗽损咽痛多痰,或喘或泻则死。 先因伤湿、伤寒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力,劳力则热, 身体酸痛,状如劳伏,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是余毒伏在经络,其脉弦 也,再发则愈。
    《三因》论状
    伤风咳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伤寒咳者,憎寒发 热,无汗恶 寒,不干烦躁。伤暑咳者,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沫,声嘶咯血。伤湿咳者,骨节烦痛,四 肢重者,洒洒淅淅。喜伤心,咳而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自汗咽干,咯血。此劳 伤心,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怒伤肝,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侧,则两下满,左胁偏痛 引少腹。此怒伤肝,胆受之,咳呕胆汁。思伤脾,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动 ,腹胀心痛,不欲食。此饥饱之伤,胃受之,咳而呕,呕则长虫出,忧伤肺,咳而喘息有声 。甚则吐血,吐白沫涎,口燥声嘶。叫呼伤肺,大肠受之,咳而遗矢。恐伤肾,咳而腰背 相 引痛。甚则嗔,咳涎,寒热,引腰背,或喘满。房劳伤肾,膀胱受之,咳而遗溺。久咳不已 ,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饮食。 咳、嗽、喘、逆气、短气分别不同。 咳者,无痰有声,喉中如痒,习习如梗,甚则续续不止,连连不已,冲膈击胸。外有心 咳、一切血证、肺咳上逆。 嗽者,有痰。外有劳瘵喘促嗽血、肺痿、肺痈。 喘者,促促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攘肚。外有香港脚。 逆气者,但香港脚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风、肺中暑、肺热、肺寒、肺水、肺痹、肝热胆寒 、心热肠痹、痰水。 短气者,呼吸难,数则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外有脾中风、脾中寒 、肺热、肾虚、历节风、忧气、胸痞、痰饮。
    【治】
    咳嗽谓无痰而有声。《素问》云∶咳乃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其寒饮 食入胃,从脾脉上至肺,肺寒则内外合邪,因有咳证。 肺咳,麻黄汤;大肠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桃仁汤。 脾咳,升麻汤;胃吐虫出,乌梅汤。 心咳,桂枝汤;小肠气失,芍药甘草汤。 肝咳,小柴胡汤;胆呕苦汁,黄芩半夏汤。 肾虚,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遗溺,茯苓甘草汤。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人多涕唾而 面浮肿气逆也。异功白术散。 逆,逆谓气上逆肺,壅而不下。上气逆者,皂荚丸;火逆上气,麦门冬汤;上气脉浮者 ,麻黄浓补汤;上气脉沉者,泽漆汤。泽漆(五)、桑白皮(六)、射干(泔浸)、黄芩、白术、 茯苓(四)、竹茹,治气上逆,为热所作。
    治法
    无痰而有声者,以辛润其肺,青皮以散三焦之气壅。有痰而嗽者,治痰为 先,下气为上。痰而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浓朴汤治之。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 ;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桃仁主之。
    张之治痰
    以通圣散加半夏。暑嗽以白虎、凉膈;火嗽以黄连解毒;湿嗽以五苓 、白术;燥嗽以木香葶苈散;寒嗽以宁神宁肺散,为上也。更分以吐、汗、下为佳。
    方
    南星、半夏、枳壳、陈皮。风痰脉弦,加通圣;热痰脉滑,小柴胡,洪加青黛、连 ;气痰脉涩,加青、陈皮;湿痰脉缓,加术、防己;寒痰脉沉,加桂、杏、小青龙;发热加 芩、桔;痞加枳实,重加茯苓;气上逆加葶苈;气促加参、桔;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 、茯苓;上热喘涌,加寒水石、石膏;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大承气;不能食加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槟榔(一钱半)枳实(炒,一两)朴(三两)大黄(酒制,一两)人参当归( 各三钱)
    紫苏饮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桑白皮青皮陈皮杏仁麻黄炙甘草五味子半夏人参。
    千缗汤
    治痰妙。 半夏(一两,生)大皂角(半两,去皮子)雄黄加之(大治痰) 上同入绢袋中,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服。 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痰作矣。宜吐之。
    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汤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本方加麻黄、杏仁、桔梗。
    降火导痰汤
    治火。 黄芩黄连栝蒌海石
    劳嗽丹
    四物竹沥姜汁
    敛肺丹
    治肺胀及火郁。 诃子杏仁青黛栝蒌半夏香附
    积痰方
    南星半夏青黛栝蒌石碱 如肝痛,疏肝气,加青皮;上半日咳,多属胃火,加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属阴虚 ,加知母、柏、川芎、归;虚甚好色者,加参、膏、青陈皮、姜。
    酒病嗽
    白矾(一两,另研)杏仁(一升) 上水一升,煎干,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夜饭后,细嚼杏仁十五个。
    劫嗽方
    五味(半两)甘草(二钱)五倍子风化硝(各一钱) 为末,干噙化。
    鹅管法
    治风入肺管。 南星雄黄款冬花鹅石 上为末,入艾中,放姜片上,置舌上灸,吸烟入喉,以多为妙。
    痰方
    若或痰白作泡,当于肺中泻水。 滑石川贝母半夏风化硝白芥子陈皮茯苓皂角(风加)苍术(湿加)栝蒌 (润加)枳实(结加)青黛黄芩(热加)
    青礞石丸
    化痰。
    麝香丸
    治痰。
    劳嗽方
    四君子百合款冬花细辛肉桂五味子阿胶半夏天门冬 杏子白芍甘草 煎食。
    《三因》论
    因怒而伤者,甘草;忧而伤者,枳壳;喜而伤者,五味;悲而伤者 ,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