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语言费力,呵欠,喷嚏,面木,口眼歪斜宽弛,头目眩晕,痰火炽盛,筋 骨时痛,或头痛,心悸。 川芎(一钱二分)当归生地黄(姜汁水炒)熟地黄牛膝(酒洗)橘红(盐水洗)黄芩 (酒炒)酸枣仁(炒,各八分)红花(酒洗)甘草(炙,各四分)羌活防风柳桂(各六分) 南星(制)半夏(制)白芍药(酒炒)白茯苓天麻(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黄柏(酒炒,三分) 上水煎,入淡竹沥、姜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四物汤加红花、牛膝,共六钱二分,补血凉血活血。 二陈汤加南星、白术、黄芩,治湿痰、风痰、火痰。再加竹沥、姜汁,以行肌表经络之痰,共五钱九 分。羌活、防风、天麻、柳桂,皆行经络肌表,辛温开发之剂,引送血药,流散邪滞。柳桂横行手臂,牛 膝、黄柏行腰腿。 白术为君,佐以茯苓、甘草、白芍药、橘红、半 夏,又以固脾胃之气血,以营运诸药输送各经。 酸枣仁佐川芎、当归、羌活,入肝治筋骨酸疼湿痹;又佐地黄、当归,入心治心虚振悸。 四物汤得羌活、防风、柳桂、南星、半夏为佐使,则经络肌表筋骨之血,皆补其虚而活其滞矣。 南星、半夏二味虽燥,共止二钱,羌活、防风、柳桂虽辛温,三味止一钱四分,通共三钱四分,温燥 之药加于血药六钱二分之内,况又有黄芩、黄柏、甘草苦寒甘寒药共一钱五分,多寡悬绝,焉得燥吾之血 耶?此正君臣佐使、分两多少之法。 痰之为物,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故古人用二陈汤通治之,随其所在而 用药引导之。今用天麻、南星、竹沥、姜汁导之入手足经,加以白术、黄芩降其膈上之火痰。 冬寒月,减黄芩二、三分,或加炮川乌二分。若用川乌,减桂,只用一、二分。风病减去,可去川乌、 桂,减南星、羌活。若素有火,黄芩不必减。 羌活风家要药,若寒凉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钱。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症也,可加桂枝六、七 分,病减则减去之。川乌、桂枝、羌活、防风、南星等药,皆行经络、开发腠理之剂,故治风家必用之。风 能燥,故必用滋血润燥药。邪既客于经络肌表之中,则津液不得流通,凝滞而为痰饮,故必用治痰。风也, 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轻重先后之不同。或先因中风,则治风为重;或先因血虚、血热,则治血 为重;或先因痰,则治痰为重。 愚按五脏之病,相乘伏匿,隐显莫测,参以徐用诚先生五脏治要,尤善。详见一卷或问仲景处方药品 条内。 张仲景小续命汤,是论风也;刘、张、丹溪诸说,是论血与痰火也。要在随症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症多因饮食失节、起居失宜,亏损元气,腠理不致,外邪所侵,或劳伤元气,怒动肝火,皆属 内因所致也,前药亦当审而用之。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 涩而短少,夜间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 愈。 一男子,时疮愈后,遍身作痛,服愈风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涌,夜间痛甚。余作风客淫气,治以地 黄丸而愈。 一老妇,两臂不遂,语言謇涩,服祛风之药,筋挛骨痛。此因风药亏损肝血,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 黄丸补肾水,乃佐以愈风丹而愈。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二陈、四物、 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半身不遂,筋挛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气殊倦,此足 三阴亏损之症也。余用逍遥散、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调治。喜其谨疾,年余诸症悉愈,形体康健。 倒仓后脾虚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将风药、血药减去,俟中气复,然后通用。 白术白芍药(各一钱半)陈皮(八分)白茯苓人参半夏(姜制)栝蒌仁(各一钱) 甘草(炙)黄芩(酒炒)枳实(麸炒,各五分)香附米(盐水炒)桔梗麦门冬麦芽(炒, 各七分)黄连(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沥三匙、姜汁三匙服。 若寒月觉胃中冷,易泄,加炒干姜一、二分。 愚按前云倒仓后脾虚痰盛矣,然而方内芩、连、栝蒌、枳实之类,苦寒泄气克滞之剂,虽兼六君子之 调补,恐所益不偿所损,虽加干姜一、二分,亦恐未能济其寒也。盖痰之为病,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 痰而生热者,有因饮食积滞而得者,有因肾水亏损津液败浊而似痰者,有因肾水不足阴火上炎而生痰者, 有因脾肺气虚不能摄涎而似痰者,不能枚举,当各推所因而治之。然倒仓之后而痰反盛,必因中气复伤所 致,故治痰用峻厉之剂而痰愈甚者,乃脾气愈伤,津液不能运化而然耳!前症当补脾胃调中气,则津液各 归其所,而为元气矣。 倒仓后大便燥结,头晕、眼花未除,加当归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钱,川芎五分,山药一钱。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致痰胶固,脾气无亏者,宜用之,若因肾气亏损,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 脾气虚弱者,宜用六君子汤;因中气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因肾气亏损,水泛上而为痰者,宜用六味 丸;曰脾肾虚寒,小水不调,肚腹膨胀者,宜用金匮肾气丸。 儒者王录之,素痰甚,导吐之后,大便燥结、头晕、眼花等症,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气虚而兼 血虚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剂,诸症悉退,仍用前丸月余而康。 佥宪高如斋,素唾痰,服下痰药痰去甚多,大便秘结,小便频数,头晕眼花,尺脉浮大,按之如无。 余谓肾家不能纳气归源,前药复耗金水而甚。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杨文魁,素唾痰,诸药不应,服牛黄清心丸吐痰甚多,或头晕,或热从胁起。左脉洪大有力,右 脉浮大而无力。余曰∶此足三阴亏损,虚火不能归源。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补其化 源而愈。 秋官张碧崖,面赤作渴,痰盛,头晕。此肾虚水泛为痰。用地黄丸而愈。 仪制贺朝卿,吞酸,胸满,痰盛,作泻,饮食少思,用清气化痰等药,前症益甚,两膝渐肿,寒热往 来。余谓脾胃虚,湿热下注。用补中益气,倍参、术,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余甥范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脉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陈、枳壳等药愈 盛。余曰∶脾、肺、肾虚也。用补中益气、六味丸而愈。 一妇人,吐痰,发热,遍身作痛,小便频数,阴中作痒,日晡热甚。余曰∶此肝脾血虚气滞而兼湿热 也。用加味逍遥散加车前子而愈。 一妇人,怀抱不舒,腹胀,少寐,饮食素少,痰涎上涌,月经频来。余曰∶脾统血而主涎,此郁闷伤 脾,不能摄血制涎归源。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而愈。 专治痰,加味二陈汤;胃气复后,间服理痰。 橘红(八分)半夏(姜汁炒)白茯苓白术(各一钱二分)甘草(炙)连翘黄芩(炒) 前胡(各五分)香附米(盐水炒,七分)栝蒌仁(杵)桔梗(各一钱)大麦芽(炒,一钱) 上水煎,入生姜汁三匙,竹沥两蚬壳,半饥温服。盖治痰药亦以脾胃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过,营气壅滞,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营气虚痞者,宜补中气为主;若因肝木 乘脾土者,宜补脾土为主;若脾土虚寒者,宜补命门火为主。 侍御谭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时冷。此中气虚寒。用补中益气、炮姜而愈。 职坊卢抑斋,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 脾土,如小儿慢惊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而痊。 考功杨朴庵,呕吐痰涎,胸腹膨胀,饮食少思。左关脉弦长,按之无力;右关脉弦长,按之微弱。此 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而愈。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蒌,盗汗,气促; 加贝母、枳壳,不时发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 气汤以接中气而愈。 一妇人,早间吐痰甚多,夜间喘急、不寐。夫早间多痰,乃脾虚饮食所化;夜间喘急,乃肺虚阴火上 冲。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治痰满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水拌渗透)橘红(盐水洗,各三两)桔梗海蛤粉(另研)栝蒌仁(另研, 各一两)香附米(淡盐水炒)枳壳(麸炒)连翘枯黄芩(炒,各五钱)贝母(去心炒,各一两)诃 子皮枯矾(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姜汁为丸如黍米大。淡姜汤下四、五十丸。不可过服,恐伤上焦元气。 愚按前症若因郁伤脾气,脾血虚损,用归脾汤加炒栀、柴胡治之,若因怒动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 子加炒栀、柴胡平之;若因饮食伤脾,营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调之;若因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主之。 东垣先生云∶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益虚,脾无所禀,五脏皆虚,诸症蜂起矣。 二守陈子忠,饮食少思,吐痰,口干,常服二陈、枳实、黄连之类,脾胃受伤,乃问于余。余述东垣先 生曰脾胃之症,实则枳实、黄连泻之,虚则白术、陈皮补之。彼遂以二味等分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饥。 徽州汪商,常服二陈、枳实、黄连、青皮、浓朴,胸腹快利,后患腹胀请治,脉已脱。余曰∶至暮必殁。 已而果然。故《内经》千言万语,只在人有胃气则生,又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凡脉促、代、屋漏之类,或 暴脱,余急用参、附等药,多有复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