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 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 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 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腑脏平脉已见前章。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 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凡诊脉之际,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 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 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病之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 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之。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 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 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而取之也;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而取之 也;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手 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 二至,而缓、结、微、弱皆迟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也。彼 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密察其形状也。数为热,迟为寒,滑为 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所谓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湿 燥、脏腑气血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 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 之,则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 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 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 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 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 息曰止也。 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于胃腑及脏者,皆属于表 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越散,饮食五味之伤流于腑脏之间不能通泄,皆属于里 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气之实,由正气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 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凡脉之至,在筋肉之上,出于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行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脏也。若短小而 见于皮肤之间者,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阳乘阴也。寸尺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