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 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 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 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以季 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当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欲复还肺。 肺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 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 以秋庚辛日得之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欲复还 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 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当传肺。 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 甲乙日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 。骨 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为五积。诊其脉 而紧积聚。脉浮而牢积聚。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 即吐出。脉来细KT附骨者积也。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 中央。以部 皮肤寒。秋 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 夏瘥冬剧。色 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手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诊得肝 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也。女子病淋也。身 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饥 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 也。诊得 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柱腰。向日仰头。徐以口内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又云∶ 左胁侧 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 十二通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人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又云∶ 端坐拄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 又云∶向晨去桃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 欲息微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积聚者。张吸 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出 范汪破积丸。疗积聚坚症方。 大黄(一斤)牡蛎(三两)凝水石(一两)石膏(一两)石钟乳(一两)理 石(一两) 上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饮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 为度。 又顺逆丸。主久寒积聚。气逆不能食方。 大黄(十分)黄芩(四分)浓朴(四分炙)干地黄(四分)桂心(四分)滑 石(四分) 杏子(二分)黄连(四分)麦门冬(四分去心) 上九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后食。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忌芜荑生葱猪肉。 又捶凿丸疗腹中积聚邪气寒热消谷方。 甘遂(一分)荛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 分)桔梗 (一分) 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 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 兼身亦服。名曰捶凿。以消息之。忌猪肉芦笋生葱。(并出第十三卷中) 延年疗腹内积聚。癖气冲心。肋急满。时吐水不能食。兼恶寒方。 鳖甲(六分炙)防葵(四分)人参(四分)前胡(四分)桔梗(四分)槟榔 (八分)白 术(八分)大黄(八分) 分炮)干姜(四分)甘草(五分炙)吴茱萸(三分) 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猪 肉生冷鱼蒜。 又白术丸。主积聚癖气不能食。心肋下满。四肢骨节酸疼。盗汗不绝方。 白术(六分)黄(六分)牡蛎(四分熬)人参(六分)茯苓(六分)乌头 (六分炮) 干姜(六分)芍药(四 (五分)前 胡(四分)甘草(六分炙)防葵(三分)鳖甲(四分炙)紫菀(三分炙)槟榔(六 分)桔梗(三分) 上十九味捣筛。蜜和为丸。空肚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桃李大醋猪肉 生葱。(并出第十六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