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必挟湿。吸气而受。先伤于上。故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 三焦。大凡暑热伤气。湿着阻气。肺主一身周行之气。位高为手太阴经。据述病 样。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为上焦受病显著。缘平素善饮。胃中湿热久伏。辛温 燥裂。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湿热。得燥热锢闭。下利稀水。即协热下利。故黄连 苦寒。每进必利甚者。苦寒以胜其辛热。药味尚留于胃底也。然与初受之肺邪 无当。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为味清凉。为胃之母气。然不明肺邪。徒曰生 津。焉是至理。昔孙真人未诊先问。最不误事。再据主家说及病起两旬。从无汗 泄。经云。暑当汗出勿止。气分窒塞。日久热侵入血中。咯痰带血。舌红赤不甚渴 饮。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 遗毒。注腑肠而为洞利。便为束手无策。再论。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热 处湿中。蒸淫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青蒿减柴胡一等。 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如选将。苟非慎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 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大杏仁炒黄竹茹川通草莹白金汁金银花露 又诊脉后。腹胸肌腠。登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 热。必兼解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 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 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 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涸热可解。浊痰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 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迟。非臆说也。 知母竹叶心连翘心炒川贝犀角元参金汁银花露紫雪丹 又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脱。气血有流行之义。 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与 阴液俱伤。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尖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 恐真阴再涸矣。此存阴为主。而清腑兼之。故乳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 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后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元参心知母炒川贝麦冬地骨皮银花露竹沥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 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 药。致邪之在上漫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经。不须再辨其谬。经云。病 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经义以论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间法。 杏仁栝蒌皮半夏姜汁白蔻仁石膏知母竹沥 又脉神颇安。昨午发疹。先有寒战。盖此病起于湿热。当此无汗。肌腠气窒至 肤间。皮脱如麸。犹未能全泄其邪。风疹再发。乃湿因战栗为解。一月以来病魔。 而肌无膏泽。瘦削枯槁。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然腥膻 浊味。徒助上焦热痰。无益培阴养液。况宿滞未去。肠胃气尚窒钝。必淡薄调理。 上气清爽。痰热不至复聚。从来三时热病。怕反复于病后之覆。当此九仞。幸加 意留神为上。 元参心细生地银花知母生甘草川贝丹皮橘红竹沥 病几一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此非伤寒暴感。 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 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灼。舌边赤。 齿板燥裂。乃邪留营中。有内闭螈厥逆之变。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 里。当此阴伤日下。久之再犯亡阴之戒。从来头面。皆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 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 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连翘心元参犀角郁金橘红黑栀皮川贝鲜菖蒲根竹沥 又脉右缓大。左弱。面垢色已减。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为辛散温燥所伤。 心营肺卫。悉受热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聋。清阳阻痹。九窍不利。首方宣解气 血继方芳香通窍。无形令其转旋。三焦自有专司。岂与俗医但晓邪滞攻击而 已。今已获效。当与清养胃阴肺气。体素丰浓。阳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气 降。则上焦先受。试观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异色。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 施治。 枇杷叶炒黄川贝橘红郁金茯苓苡仁 三疟之邪在阴。未经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湿。水谷内聚亦湿。即 湿多成五泄之谓。痍疮仅泄经隧湿邪。而里之湿邪未驱。长夏吸受暑邪。上蒙 清空诸窍。咳嗽耳聋。的系新邪。非得与宿病同日而语。 连翘飞滑石嫩竹叶荷叶边汁桑叶杏仁象贝黑山栀 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 气结自胸及腹。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 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 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黄卷马兜铃射干苡仁 三伏中阴气不生。阳气不潜。其头胀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湿热必先伤气 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后烦蒸。状如温疟。沐浴绕动血络。宿病得时 邪而来。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也。 鲜生地石膏知母元参连翘竹叶心荷叶汁 初病伏暑。伤于气分。微热渴饮。邪犯肺也。失治邪张。逆走膻中。遂舌绛缩。 小便忽闭。鼻煤裂血。口疮耳聋。神呆。由气分之邪热。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卫。 心主营。营卫二气。昼夜行于经络之间。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于络。津液 被劫。必渐昏寐。所谓内闭外脱。 鲜生地连翘元参犀角石菖薄金银花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 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颇虑热深劫 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此其明征。议 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补之。 阿胶小生地麦冬人参小川连乌梅肉 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逆传入营。遂逼心胞络中。神昏 欲躁。舌短缩。手足牵引。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热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热邪 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意。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清神识。若重 药攻邪。直走肠胃。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 犀角鲜生地连翘鲜菖蒲银花化至宝丹四丸 病已十余日。身尚躁热。舌苔粘腻。神呆目定。脉刚而数。烦躁呓语。此暑湿 久伏。与时气之秽邪凝合。酿成胶腻之痰。闭塞清明之府。神情迷昧。胃家浊液 蒸遏不宣。药食甘味。必蛔厥上冒。然内经有湿位之下。燥气乘之。是以从之。湿 转为燥。若无湿痰之潮气上蒸。舌苔早已燥剌矣。今先滋液。以清烈焰之燔。 鲜生地麦冬乌梅蔗浆银花露羚羊角蚌水 又面垢舌白。渴饮。气短如喘。自利。是秽浊气入口鼻。与水谷之气互相混扰。 湿气阻塞。氤氲内蒸。三焦皆受。胸背肢节。有晦黯斑纹。秽与气血胶固。心络为 邪熏灼。神昏呓语。手经蔓延疫邪。不与伤寒同例。法当芳香辟邪。参以解毒。必 不为湿秽蒙闭。可免痉厥之害。 石菖蒲汁白蔻仁犀尖小青皮连翘心金银花六一散金汁至宝丹 又邪陷复利。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见端。 肝为至阴之藏。相火内寄。仲圣治法。不用纯刚之剂。以肝为刚藏也。今正交土 旺之时。木火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宜慎之。 人参淡吴萸当归白芍秦皮炒乌梅 今年七月。秋暑未除。初病头痛身热。是暑由上窍。伤及清阳。医药当辛凉 取气。同气相求。中上之轻邪自散。无如辛温苦寒清滋之类。杂然并投水谷内 蒸。氤氲不解。见症仍在身半以上。躯壳之间。非关脏腑大病。第能蔬食十日。可 解上焦之郁。 川芎薄荷荆芥炭炒白芷蔓荆子菊花蒂绿茶煎汤代水 中气索虚。贪寒饮冷。遏伏暑湿之火。蕴于膻中。劫津耗液。尽从燥化。肺气 不能下输。肠胃燥满不行。下之。遂逼血下行。血既下夺。亦云竭矣。阴不配阳。汗 不外泄。即为上厥。上厥下竭。肺经独受燥累。急进清燥救肺汤。以回阴液。 枇杷叶人参麦冬桑叶阿胶杏仁生石膏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