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二)客邪外侵。头胀。当用辛散。(寒邪客肺) 苏梗杏仁桔梗桑皮橘红连翘 某寒热。头痛脘闷。 淡豆豉嫩苏梗杏仁桔梗浓朴枳壳 某(五二)复受寒邪。背寒。头痛。鼻塞。(风寒伤卫)桂枝汤加杏仁。 某(十九)时邪外袭。卫痹发热。头痛。先散表邪。(寒邪兼湿) 淡豆豉苏梗杏仁浓朴木防己茯苓皮 杨(四二)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云雾自下及上。经气逆而病发。致呕痰涎头痛。 小溲数行病解。膀胱气通。斯逆者转顺矣。当通太阳之里。用五苓散。倘外感病发再议。(寒客太阳膀胱经气逆) 某(二八)劳伤阳气。形寒身热。头疼脘闷。身痛。(劳倦阳虚感寒) 杏仁(三钱)川桂枝(八分)生姜(一钱)浓朴(一钱)广皮(一钱)茯苓皮(三钱) 伤寒症。仲景立法于前。诸贤注释于后。先生虽天资颖敏。若拟其治法。恐亦不能出仲景 范围。其所以异于庸医者。在乎能辨症耳。不以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伏暑内伤劳倦 瘟疫等症。误认为伤寒。其治温热暑湿诸症。专辨邪之在卫在营。或伤气分。或伤血分。更 专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温邪忌汗。湿家忌汗。当用手经之方。不必用足经之药等明训。垂 示后人。此乃先生独擅见长之处也。若夫伤寒之书。自成无己注解以后。凡注疏者不啻 数百家。其尤着者。如嘉言三书。景岳书。伤寒三注四注等篇。近有柯韵伯来苏集。伤寒论 翼方翼。王晋三古方选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诸家析疑辨义处。虽稍有异同。然皆或登 仲景之堂。或造仲景之室者。业医者。当日置案头。潜心参究。庶乎临症可无误矣。(华岫云) 伤寒一症。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症有六经相传。并病合病。两感直中。难 经又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再加以六淫之 邪。有随时互相兼感而发之病。且其一切现症。则又皆有头痛发热。或有汗无汗。或恶风 恶寒。不食倦卧烦渴等。则又大略相同。故其症愈多。其理愈晦。毋怪乎医者临症时。不能 灼然分辨。即其所读之书。前人亦并无至当不易之论。将灵素难经之言。及一切外感之 症。逐一分晰辨明。使人有所遵循。故千百年来。欲求一鉴垣之士。察六淫之邪。毫不紊乱 者。竟未见其人。幸赖有仲景之书。以六经分症。治以汗吐下和寒温诸法。故古人云仲景 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 宜。此诚属高论。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余谓六淫之邪。头绪甚繁。其理甚奥。即汇集河间东 垣丹溪。及前贤辈诸法而治之。犹虑未能兼括尽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 治。此乃见闻不广。胶柱鼓瑟。不知变通者矣。今观叶氏之书。伤寒之法。固属无多。然其辨 明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之治。实超越前人。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观者幸毋 忽诸。(华玉堂) 徐评此即俗名著寒之症。偶尔受寒之小疾。不入经络之病也。何必牵引伤寒大症。发诸议 论。及细阅此编。竟无治伤寒一门。即此数方为伤寒之法。不禁失笑。夫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 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故仲景之书只有二种。伤寒论治伤寒之法也。金匮治杂症之法也。而金 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今此编独 阙此一门。则平日所习何书。所治何病耶。此老数十年医道大行。岂无数千百大症经手。乃竟 只录此数方以了局。此非此老之过。乃编书之人胸中茫无定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