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 手少 阳之后(足少阳。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手少阳后。在足少阳之前)。入缺盆。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肝为胆之维。故胆脉络于肝)。属胆(足少阳为胆之经。故其脉属于 胆)。循胁里。出气冲(气冲。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中)。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髀厌中。环跳穴分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胁骨曰肋。肋尽处 曰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髀阳。髀外也)。出膝外廉(阳陵泉穴分也)。下外辅骨 之前(辅骨。谓辅佐骨之骨。在之外)。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居此绝骨之端)。下出外 踝之前(邱墟穴分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次指之端。窍阴所居。素问云。少阳之 拱。起于窍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 毛(足少阳自此交入足厥阴)。是动则病(足少阳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口苦( 素问云。口苦者。病名胆瘅也。此人素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 募俞)。善太息(灵枢经曰。人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仰出 之)。心胁痛(素问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盛。而阴气衰 故云心胁痛也)。不能转侧(素问所谓。不可反侧者。九月阴气藏。万物藏则不动矣。故不 可反侧也)。甚则面微尘(面微尘。谓面如微尘。有独如尘土之色也)。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是谓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少阳血少 气 多。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通须美长。血多气少 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温。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 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 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血肉。又云。通鬓极须者少阳多血。 由此足少阳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头痛角颔痛(角颔。耳下曲角之颔也。以其脉下之颊车 故病如是)。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刀挟瘿者。灵枢经曰。其痈坚 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汗出振寒(以寒邪客其经。经虚。则邪盛。故谓振寒)。疟(疟。寒 热之病也。指中阳之疟。寒热皆不甚)。胸胁肋髀膝外之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 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坐不 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上。结外踝。循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 上。 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挟于膺乳。结 于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其支者。结于目外。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筋急 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 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右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 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 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在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 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 为数 立已。热痛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 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足少阳胆脉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八十六穴。 瞳子二穴。听会二穴。客主人二穴。颔厌二穴。悬颅二穴。悬厘二穴。曲鬓二穴。率 谷二 穴。天冲二穴。浮白二穴。窍阴二穴。完骨二穴。本神二穴。阳白二穴。临泣二穴。目窗二 穴。正营二穴。承灵二穴。脑空二穴。风池二穴。肩井二穴。渊腋二穴。辄筋二穴。日月二 穴。京门二穴。带脉二穴。五枢二穴。维道二穴。居二穴。环跳二穴。风市二穴。中渎二 穴。阳关二穴。阳陵泉二穴。阳交二穴。外丘二穴。光明二穴。阳辅二穴。悬钟二穴。丘墟 二穴。地五会二穴。侠溪二穴。临泣二穴。窍阴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