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诀云∶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弦小紧者宜下。弦迟宜温。弦数宜汗。浮大 而滑宜吐。洪数无力为虚。代散则死。 症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盖先热后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名曰瘅疟。经年不 瘥。结成瘕。名为老疟。亦曰疟母。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为湿疟。寒热不除 。但惨振栗。病以时作。为牝疟。因伤食而得为食疟。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谓之疫疟。 愚按内经、明言夏伤于暑所致。何世医悉谓脾寒。而用温热之药。盖战栗恶寒者。火极似水。 亢则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疟因暑邪舍于荣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 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煎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 。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渴者燥胜。不渴者湿胜也。机 要云∶在太阳经为寒疟。治多汗之。阳明经为热疟。治多下之。少阳经为寒热疟。治多汗之 。此三阳经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三阴经。则总谓之温疟。 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乃伤之重者。此说良是。其三阴经则作于子午卯酉日。少阴疟也。作于 寅申巳亥日。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太阴疟也。临症宜详辨之。 治丹溪云∶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为主。邪气 得出。自然和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小柴胡,加川芎、苍术、升麻、葛根之 类。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以参、、归、术、芍药、黄柏、麦冬、五味、之类。 补而收之。虚者。必用参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随症用他药。大渴大热。头疼如 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疟。宜人参白虎汤。有痰者。二陈加 常山吐之。不食者。必从食上得。当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草果、青皮主之。 疟母在左胁下。令人自汗作痛。以青蒿、鳖甲为主。佐以三棱、莪术、香附、青皮、桃仁 、治之。凡疟数发之后。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乌梅、截之。久则中气虚弱。 病愈深而难治矣。 方柴苓二陈汤治诸疟。热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白术苍术(各一钱五分)人参半夏(姜制)黄芩(各一钱)藿香川芎茯苓陈皮 青皮(各八分)甘草(三分)浓朴(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初发阴阳未分。加猪苓、泽泻(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发。午前者邪在阳分。加黄(一钱)、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热甚。头痛。加石膏(一钱五分)、葱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一钱)、麦门冬(一钱)。 间日。或三日。午后。或夜发者。加当归、芍药、地黄、知母(各一钱)、酒红花、酒柏、升 麻(各四分)、此邪在阴分。提起阳分。方可截。 若间一日。连二日。或日夜各发者。气血俱病。加黄(一钱)、添人参、茯苓(各五分)、以 补气。加当归、芍药、地黄(各一钱五分)、以补血。 阳疟多汗。加黄(一钱五分)、以敛之。无汗。加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阴疟多汗。加当归、芍药、地黄、黄柏、知母(各二钱)、以敛之。 无汗。倍柴胡、苍术,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胃弱食少。或服截药。伤脾胃。食少者。添人参(五分)、芍药(酒炒)、麦芽(各一钱)、砂仁、 (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积者。加山楂、神曲、枳实、草果(各一钱)、黄连(四分)、瘴疟。加槟榔、知母、葛 根、白芷(各一钱)、乌梅(三个)。 疟后变痢疾。补虚清热为主。添人参(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黄连(各一钱)、木香、 (七分)、当归(一钱二分)、芍药(一钱五分)、槟榔(七分)、乌梅(二个)。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钱五分)、槟榔、草果(各一钱)、乌梅(七个)、水二钟煎空心服。 若日久虚疟。或疟。连岁不已。本方。去浓朴、苍术、川芎、藿香、青皮、减柴胡、 黄芩、一半。加黄、当归(各一钱五分)、白芍药、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钱)、鳖甲、 (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钱)。 热多枣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钱)、麦冬、山栀(各八分)、 添黄芩(五分)。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钱)、干姜(一钱)、草果(一钱)、甚者。加 附子(一钱)、减柴芩一半。 春疟。加防风、干葛、白芷(各一钱)。 夏疟。加黄连、扁豆(各一钱)、香薷(一钱 秋疟。加知母、归身、贝母、杏仁、麦冬(各一钱)。 冬疟。加杏仁(一钱)、桂枝(八分)、干姜(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尽。夏月。用清暑益气汤。余月。用补中益气 汤。加麦冬、黄柏、短母(各八分)、滋补气血。截后调理。亦同此条。 又方截疟丹截诸疟神效。历试有验。 人参(二两去芦)雄黄(一两六钱另研)辰砂(六钱另研) 上三味各为末。称定。于五月五日取五家粽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儿五丸。发日。五更 空心无根水煎青蒿汤送下。忌生冷鸡鱼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