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生气之源,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 布以行诸脏之气,为脏之长,为心之盖。 又曰∶是经多气少血,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 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钥。 又曰∶寅时气血注于肺。 \r肺图\p04-a41a17.bmp\r
    肺者市也,百脉朝会之所也。凡饮食入胃,不敢自专,地道卑而上行朝于肺。肺乃天道下济而光明。
     经曰∶肺者,在天之燥,在地为金,在 人为肺,在时为秋,在方为西,在色为白,通窍于鼻。 经曰∶西方金也。万物所以收成也。 又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脾土为母,肾水为子。大肠为脏,克木主气,若久卧则伤气。司藏 魄,其类金,其畜马,其卦干,其性义,其华毛,其候鼻,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其病在皮毛,其 音商,商者,强也。象金,性之坚强也。其数九,其臭腥,其声哭,其气,其液涕,其味辛,外应皮毛而色 白;然贵如白玉光泽,不欲如垩。 《灵枢》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更肺主燥,然燥则伤肺,病则为嗽。痘主脓泡,若热气胜则病,其 病之候,则面白悲哭,手捏眉目鼻面,嚏涕吐衄,喘咳寒热,胁有动气。肺虚则叹息,呼吸少气,鼻涕嗌干, 喘乏咳血而唇白。肺实则闷乱,喘促咳嗽,上气鼻塞,胫股肩痛而胸满。肺绝则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毛发气 出,然肺绝者,三日死。平脉则秋旺七十二日而脉浮毛,毛者,稀软之状,轻虚似浮,其贼脉浮大而牢,与夫 面赤皆逆,危脉则毛如风吹。 华元化曰∶肺乃生气之原,五脏之华盖。 经曰∶肺属辛金,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配胸中与大肠为表里,其母脾土,其子肾水,其克肝木, 其贼心火,主藏魄。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其华毛,其候鼻,其充皮,其液涕,其声哭,其气,其不足 则太息,其有余则喘嗽,其平脉浮短,其贼脉洪,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伤,皮节伤则 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肺绝三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 死。实则梦兵戈兢扰,虚则梦田野平原。忧伤肺,喜胜忧,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岐伯曰∶形寒饮冷则伤肺,饮冷以其 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金匮真言论》曰∶秋气者,病在肩背,肺之应也。 又曰∶脉变动为咳。 《脉论》云∶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夹钱,曰肺平。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浮,曰肺病。脉来如物轻 飘,如风吹毛,曰肺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肌肤之状。 经曰∶肺之见证也,善嚏,悲愁欲哭,洒淅寒热,缺盆中痛,肩背痛,脐右少腹胀痛,小便数,溏泄,皮 肤痛及麻木,喘少气,颊上气见。 经曰∶肺主气。 又曰∶诸气皆属于肺。 又曰∶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灵枢》曰∶膻中为之气海,膻中者,肺室也。有余则胸面俱赤,不足则少气力,不多言。 丹溪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导,甚而转成剧 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是以火济火也。 张子和曰∶诸病皆生于气,诸痛皆因于气。 《回春》云∶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 《入门》曰∶逸则气滞,亦令气结。轻者行动自愈;重者橘皮一物汤。(橘皮一两,洗净,新汲水煎服。) 《直指》云∶七气者,喜、怒、悲、思、忧、惊、恐,或以为寒、热、恚、怒、喜、忧、愁,皆通也。 经曰∶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肺为牝脏,牝者,阴也。 又曰∶诸气郁,皆属于肺。 人有七情,病生七气,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如七情汤 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盖良法也。 太乙真人曰∶少言语,养内气。 象川翁曰∶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 黄帝问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 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 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 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 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经曰∶气为精神之根蒂。(李东垣曰∶气者,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又曰∶久卧伤气。 《西山记》曰∶近秽气,触真气,近死气,乱生气。 《正传》曰∶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人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女人之气病常多。故治 法曰∶女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 气生于谷 《灵枢》曰∶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在脉中,卫 有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又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又曰∶气为卫,卫于外。 《正理》曰∶日啖饮食之精,熟者益气,此气生于谷,故气从米。 上气 《灵枢》曰∶邪在肺,则寒热上气,上 气者,呼多吸少,气息促急。 《内经》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下气 《纲目》曰∶下气属心。 经曰∶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是也。 又曰∶癫痫劳瘵者,若气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从 肠胃中泄出也。 河间曰∶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气也。 仲景曰∶伤寒阳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转矢气下之即愈。转矢气,乃气下泄也。 短气 《明理》曰∶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已。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 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实为难辨之证,要识其真者,气急而短促是也。 仲景曰∶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主之。 《入门》曰∶气短者,呼吸不相接续是也。有结肿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风湿相搏者,有素弱气虚者,大 抵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 东垣曰∶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补之。 《入门》曰∶气散则中虚,倦怠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宜调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 《脉经》曰∶寸口脉沉,胸中气短。 少气 《纲目》曰∶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 《灵枢》曰∶肺藏气,气不足则息微少气。 又曰∶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又曰∶肾主气,肾虚则少气乏言,吸 吸骨酸,懈惰不能动。 又曰∶膻中为气之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 《内经》曰∶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也。宜生脉散。 易老曰∶真气虚弱,脉弱懒语,宜四君子汤、参益气丸。 东垣曰∶内伤脾胃,致中气虚少,宜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 《活人心法》曰∶气虚发热,百脉摇动,有如虫行,相火自足上升,心常烦悸,头重脑闷,黄二钱,人 参、甘草各一钱,当归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黄汤,乃清和调匀,镇定之剂也。 气痛 《入门》曰∶人身元气与血循环,被横行脏腑之间,而为疼痛,积聚癖,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 等证。多因七情饮食,郁为痰饮,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辛寒降火除根。气滞上焦为心胸痞 痛,宜枳橘汤。气滞中焦为腹胁刺痛,宜木香破气散。气滞下焦为腰痛疝瘕,宜四磨汤。气滞于外,则周身刺 痛,或浮肿,宜木香流气饮。 气逆 《灵枢》曰∶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对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为太。与闷同。故气乱于心,则喘心密默,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 肠胃,则为霍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入门》曰∶气逆者,气自腹中时上冲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 又曰∶气之上逆,属阳,无寒之理,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 《入门》曰∶散火之法,必先破气,气降则火自降矣。 气郁 丹溪曰∶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七情,或感六气,或因饮食,以故津液不行,清浊相干,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气为之郁,或痞或痛。 《正传》曰∶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故气郁之病,多兼浮肿胀满。 《入门》曰∶郁者,病结不散也。交感丹治诸气郁滞,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 不思饮食,面黄形羸,胸膈痞闷诸证神效,大能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长流水浸三日,取炒茯神四两,捣末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以二陈汤送下。 气不足生病 《灵枢》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 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为痿蹶心。 又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入门》曰∶七情总发于一心,七气总隶于一气,气,阳也,动则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积分治之, 大概气虚,四君子汤,气实,小乌沉汤,火多合黄连解毒汤,痰多合二陈汤,积多合平胃散。 丹溪曰∶久患气证,气不归元,久服药无效者,破故纸为君。(破故纸炒一两,茴香炒、乳香各五钱为 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五十丸。) 方氏曰∶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盖肺主气,肾藏气,青木香圆、木香顺气丸皆用破 故纸,所以使气升降,而归于肾脏也。 《入门》曰∶气病通用二陈汤。(上焦气滞加枳壳、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气滞加浓朴、枳实、三棱、 蓬术。下焦气滞加青皮、木香、槟榔。气痛加枳壳。气实加乌药、香附。气虚加参、术、木香。) 丹溪曰∶治上升之气,用芩、连、栀子、香附。 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气,着而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 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 又曰∶气郁须用川芎、香附、栀子、芩、连。 又曰∶木香行中下焦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泄卫气。槟榔泄至高之气。藿香上 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凡此皆泄气之标,不能治气之本。 痰中带血丝者,此阴虚火动,劳伤肺脏也。 凡吐血吐于水碗中辨之,浮于水上者,肺血也。 《内景》曰∶肺之为气三焦起。 又曰∶会厌,声音之门户。 又曰∶下溉喉咙神明通。 又曰∶璇玑、玉衡、色兰圩。 又曰∶重中楼阁十二环。 《中景》曰∶下念喉咙十二环,自下通流两乳间。 《外景》曰∶绛官重楼十二级。 《人镜经》曰∶会厌缀于舌本之下,正应乎气管之上。气管即喉咙也。居于前,主持呼吸,为声音之门户。 又曰∶吸门十二节,上三节微小,下九节微大,第四节乃结喉也。结喉可容得上三节于内,如进饮食,则 结喉即起套于上三节之外,直抵于会厌之下而掩之,令水谷不得而漏入焉。一或误投之,即发呛而不已。 又曰∶肺白象金,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何也?然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 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是辛归庚 也。(始由从化,终则归元。) 又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内景》曰∶肺部之宫似华盖。 又曰∶过华盖下,清且凉。 又曰∶还过华下,动肾精。 又曰∶肺之为气三焦起,开通百脉血液如。 又曰∶津液醴泉通六腑。 又曰∶肺属金,律应黄钟,象金石之有声也。 经曰∶金王于秋,相于季夏,废于冬,困于春,死于夏。其王日庚辛,王时日晡。困日甲乙,困时平旦。 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晡音逋,申时也。禺中,日中也。禺音鱼,日在己日禺中。) 又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又曰∶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又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又曰∶肺热病右颊先赤。 又曰∶损其肺者益其气。 又曰∶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傍中府。(俞为阳。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募 为阴。犹募结之募,经气聚于此也。) 又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音褐。)胸盈仰息。 又曰∶肺病热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 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洒淅 也,厥冷也,邪气也,即伤寒伤风类。) 又曰∶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列缺穴。) 又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又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 而遗矢。(矢,屎也。) 又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又曰∶肺胀者,虚而满,喘咳倚息,目如脱状。 又曰∶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难,时溏泄。 又曰∶肺中寒者,吐浊涕。 又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又曰∶肺热叶焦,发为痿。(音壁,跟也。) 又曰∶右寸,肺大肠脉所出。(浮短而涩,肺也。浮短而疾,大肠也。) 又曰∶肺脉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气来毛而 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又曰∶肺病身有热,咳嗽短气,吐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色当白而反赤,死,是火克金也。 又曰∶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吐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令谓 至盛暑之令也。) 又曰∶肺气盛,寸口(右手)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肺为娇脏。 又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 (椎音捶,同。) 又曰∶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 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黄,卒遗矢无度。 手太阴肺引经药歌∶ 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元(参)台(香)山药麦(门冬)天(门)冬,阿胶茯(苓)味 (子)葱(白)桑白(皮),枇杷(叶)杏(仁)麻(黄)豆蔻同,栀(子)缩(砂仁黄)芩知(母 桔)梗藿(香)石(斛),葶苈(木)瓜(白)芍枳(壳紫)苏(木)通。 经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当汗出大喘。(若身热无汗,乃大肠燥结之征,尚可生也。) 《卮言》曰∶肺者,也。然居乎上,为五脏之华盖。 《医旨绪余》曰∶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 经曰∶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又曰∶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又曰∶多食苦,则皮肤槁而毛拔。 又曰∶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如擦残汗粉者,为肺气绝。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是肺邪虚中 寒,鼻衄出血,咳嗽有血,属肺经。 忧而动血者属肺。 气绝候。 《灵枢》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俱 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气绝于外者,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甚 者手足不仁。 又曰∶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必身色青。阴气先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黄,腋下温, 心下热也。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肺神,皓华字虚成。 七神注云∶魄者,精气之匡佐也。 《灵枢》曰∶并精出入谓之魄。 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也。 皇甫谧曰∶脾胃一败,肺气先绝。 经曰∶肺在志为忧,肺之志为悲。 又曰∶忧则气沉。 又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盖忧则隔塞痞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上便道偏, 不得通泄也。 经曰∶精气并于肺则悲。 又曰∶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又曰∶悲则气消。 又曰∶肺主杀,故其志为悲。 又曰∶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丹溪曰∶忧伤肺者,以喜胜之,以怒解之。 《灵枢》曰∶肺色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又曰∶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则喘息鼻张。 经曰∶肺主秋,西方辛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畜为鸡,(一作马。)其虫为介,其 果为李,其菜为韭,其经为手太阴肺。 又曰∶肺藏于石。 《灵枢》曰∶五脏六腑,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 下,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 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气贲迫肝,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 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脉经》曰∶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 仲景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寸口脉数,此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 咳,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经曰∶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又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又曰∶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虚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 血,下闻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肺 之脏也,一百八十日内死。 《难经》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气上逆,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又曰∶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经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又曰∶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 暮也。 又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又曰∶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一云口鼻虚张短气)。气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绝。 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大便溏为肺水。 肺为气之主,而肾又为气之脏,是以气出之于肺,而纳之于肾也。 补∶人参、山药、百部、五味子、阿胶、黄芩、紫菀、茯苓、麦门冬。 泻∶防风、葶苈、泽泻、枳壳、苏子、桑白皮。 温∶干姜、生姜、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凉∶沙参、黄芩、桔梗、马兜铃、栝蒌仁、元参、栀子、川贝母、天门冬、人溺。 引经报使∶白芷、葱白、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