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 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 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 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 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 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 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 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 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 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 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 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 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 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 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 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 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 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一钱 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 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 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 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 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 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