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思古圣以背为阳。腹为阴。先贤以背为阴。腹为阳。岂前后有异。而上下不同欤。然愚谓以体之刚柔言。 则背阳而腹阴。以用之动静言。则背阴而腹阳。且阳化气。阴成形。是腹背皆可谓之阴。阳在外。阴在内。是 腹背皆可谓之阳。阴阳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脉之 所行。其第二行挟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挟脊各三寸者。太阳之所行也。其经脉自上而下。则部位有上下 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则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皮 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是故上下标本不同。左右逆从亦异。诊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 则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背高如龟曰龟背。脊骨如锯曰脊疳。背烂透膜者。形坏岂能治。背平病 水者。肺伤不可疗。此形之因病而变者。言乎其容。则脊强者。病在太阳。反折者。病在督脉。背曲肩随者。胸 中之府将坏。项强腰折者。背上之经已伤。颈直背强。称身回侧者。肝实之状。骨枯髓减。腰脊不举者。骨痿 之形。呼吸摇肩者。心中坚。转摇不能者。肾将惫。诸反张。大人脊容侧手。小儿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 因病而变者。于是合气色以观其同异。参脉症而辨其本标。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虽变化无穷。而意见 有定。庶几其各当欤。且凡言实者。邪气实也。言虚者。正气虚也。邪气实者。正气有有余不足。正气虚者。邪 气有有余不足。一切精微法。应作如是观。非惟诊背宜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