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苦。徐本。脉经。作若。) 〔程〕脉得浮缓者。必发黄。故伤寒脉浮而缓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必发身黄。今浮为风。缓为痹。 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烦。瘀热行于外。则发 黄也。 〔沈〕风湿郁结。邪正为痹。痹者。闭也。因风拒闭。营卫为痹。非内经风寒湿三气之痹。 案痹非中风。文义不属。恐有脱误。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而 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脉经。女劳疸酒疸。各为别条。徐沈魏尤并同。疸。沈尤。作瘅。) 〔程〕趺阳。胃脉也。数为热。紧为寒。此胃中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寒热混杂。虽消谷不能传导。故 食即满也。尺脉以候肾。浮为风。则伤肾。趺阳以候胃。紧则寒不伤胃。而伤于脾。风寒相搏。邪不消谷。 得谷气则熏蒸头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则胃中之浊气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 肾为胃关。脾寒被于少阴。则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热流于膀 胱。则热瘀蓄而不行。一身尽黄。因作谷疸也。 〔尤〕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 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 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 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懊。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 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巢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未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 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安卧。黄胆也。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忪怫 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也。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经云。小便自利。可疑。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发。阳明篇。作微。) 〔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 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 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 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张氏伤寒心印云。按金匮谷疸有二证。此则虚寒而冷HT 者也。伤寒缵论云。脉迟胃虚。下之无益。则发汗利小便之 法。用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是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程〕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 足下热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赵本。了。作小。 程本。金鉴同。脉经。千金。徐沈魏。并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静。尤同。 程本。金鉴。作谵。案了。作小。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故今仍脉经等。作靖言了了。吐。赵本 作呕。非。) 〔尤〕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 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 其脉。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详先字。要知吐 下之后。再以清解余热。不待言矣。(案靖。本作。静同。见后汉崔传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苦参散七味者是。
    苦参散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 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黄芩(各一两○千金缺今据翼方补之)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 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 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 蒜状。一如懊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 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 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 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 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 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 〔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 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 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 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阳部上。脉经。千金。程本。金鉴。有发于二字。是发热之发。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难治也。胃中湿热。蒸越皮肤。则一身尽黄。虽发于外。当以表里阴阳辨证。 则知可治与难治。若疸而渴者。邪虽外越。胃中湿热。半居于内。耗竭津液。则渴。津枯血燥。阳火亢极。 表里皆邪。故曰难治。不渴者。热邪一发。尽越于表。里无余蕴。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 胃腑之里。为发阴部。内逆上冲。其人必呕。其邪尽发皮壳之表为阳部。乃太阳所主。故振寒而发热也。 案疸。本作瘅。瘅热也。故有消瘅瘅疟等之称。而热郁发黄。谓之黄胆。疸乃非黄病之谓。字书。注 疸字云。黄病也。误。然如本条单言疸者。盖省黄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 蒿汤主之。(黄下。肘后。有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十字。) 〔程〕湿热与宿谷相搏。留于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荣卫 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 安而已。 〔徐〕头眩。为谷疸第一的据也。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阳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程〕茵栀以导之。则湿热行矣。大黄以下之。则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剂也。 徐氏伤寒类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 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即本方○与阳明篇文少异。故附载之。) 外台范汪疗谷疸。茵陈汤。(即本方。) 又短剧三物茵陈蒿汤。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 茵陈蒿(一把)栀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千金加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 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 又广济。茵陈丸。疗黄胆遍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于本方。去栀子。加黄芩枳实。蜜丸。 又必效茵陈汤。及丸。疗一切黄。蒋九处得其父远使得黄。服此极效。 于本方加黄芩。 千金茵陈汤。主黄胆酒疸酒癖。身体面目尽黄方。(按外台云。太医校尉史脱处。) 于本方。加黄芩黄连人参甘草。 又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 于本方。加黄芩柴胡升麻龙胆。 又治发黄方。 于本方。加黄柏黄连。丸方更加黄芩。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之病。千金。作疸一字。) 〔鉴〕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胆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 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 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 黑色者。亦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胃两 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讹。姑辨其理也。 〔尤〕黄家 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疸谷疸不同。酒疸谷疸。热在胃。女 劳疸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 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蓄。非脾湿而水不行也。
    硝石矾石散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肘后。短剧。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师并同。) 硝石矾石(烧等分○硝石下外台尤本有熬黄二字)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 候也。(候上。徐沈尤。有其字。○外台云。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 〔程〕内经曰。中满者泄之于内。润下作咸。硝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以泄中满。而润下。使 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胀闭。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劳者温之。是方得无太峻欤。 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益脾也。(案硝石。即火硝。时珍辨之。 详矣。下大黄硝石汤同。) 喻氏法律云。硝石矾石散。从来不解用硝石之义。方书俱改为滑石矾石散。且并改大黄硝石汤。为大 黄滑石汤。医学之陋。一至此乎。夫男子血化为精。精动则一身之血俱动。以女劳而硕其精。血必继之。故因 女劳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犹易治也。因女劳而成疸者。血瘀不行。为难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尽满。 而成血蛊。尤为极重。而难治矣。味仲景之文。及制方之意。女劳疸。非亟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万无生路。 在伤寒热瘀膀胱之证。其人下血乃愈。血不下者。用抵当汤下之。亦因其血之暂结。可峻攻也。此女劳疸。蓄 积之血。必匪朝夕。峻攻无益。但取石药之悍。得以疾趋。而下达病所。硝石。咸寒走血。可消逐其热瘀之 血。故以为君。矾石。本草。谓其能除痼热在骨髓。用以清肾及膀胱脏腑之热。并建消瘀除浊之功。此方之 极妙者也。以陈无择之贤。模棱两可。其说谓无发热恶寒。脉滑者用此汤。若发热恶寒。其脉浮紧。则以滑石 石膏治之。青天白日。梦语喃喃。况其他乎。世岂有血蓄下焦。反见浮滑且紧之脉者乎。妄矣 妄矣。何氏医碥云。伤寒阳明证。发热者。必不恶寒。乃湿与热瘀痹于内。表阳不宣。故恶寒也。此乃辨证 之法。额最高。火气之所熏。故黑。先则额黑。后则周身皆黑。故作黑 疸。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恐伤胃也。然此方难用。 肘后方云。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 小便难。由大劳大热交接后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又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中绞痛。或便绝。(即本方。) 千金云。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 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 满者。急下之。亦治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 于本方。硝石。代滑石。(王氏准绳。载滑石散。治女劳疸。即此方。注 云。按此即前硝石方。硝与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两存之。) 又黄胆之为病。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身体黄额黑。 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腹满者难治。治之方。 滑石石膏(各等分)服法与本方同(外台。引千金翼云。短剧。千金。备急。文仲并同。) 千金翼。泻肾散。主男女诸虚不足。肾气之方。 即本方。不用大麦粥。用粳米粥。 酒黄胆。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徐〕前酒疸正条。尚有不能食欲吐。后各变证。如小便不利。足下热。腹满不一。此独举心中懊。 为酒疸第一的据也。 〔魏〕为实热之邪立法也。栀子大黄。大苦寒之品。以泄之。枳实以开破之。香豉 以升散之。酒家积郁成热。非此不当其施也。 喻氏法律云。此治酒热内结。昏惑懊之剂。然伤寒证中有云。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 身必发黄。是则诸凡热甚于内者。皆足致此。非独酒也。
    栀子大黄汤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肘后。千金同。名栀子枳实豉大黄汤。千金翼。名栀子汤。)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肘后云。酒疸者。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千金。枳实大黄汤。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 酒疸心中懊。而不甚热。或干呕方。(即本方。)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 枝加黄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千金。载本方。用黄五两。) 〔沈〕此风多湿少。邪机向表。通治之方也。诸病黄家。乃胃中湿热酿成。而湿性下流。当从下驱为顺。 故但利小便。而为常法。假令脉浮。则湿少风多。而风性通扬。邪机在表。当以汗解。不可拘利小便为常矣。 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而解肌表之邪。风为表虚。加黄而实腠理。啜热稀粥为助。使周身微微小汗。则肌表之 邪去。而虽有里湿。亦从下渗矣。 徐云。黄胆家。不独谷疸酒疸女劳疸有分别。即正黄胆病邪。乘虚所着不同。予治一黄胆。百药不效。 而垂毙者。见其偏于上。令服鲜射干一味。斤许而愈。又见一偏于阴者。令服鲜益母草一味。数斤而愈。其 凡黄胆初起。非系谷疸酒疸女劳疸者。辄令将车前根叶子。合捣取自然汁。酒服数碗而愈。甚有卧床不起者。 令将车前一味。自然汁数盂。置床头。随意饮之而愈。然则汗下之说。亦设言以启悟。其可无 变通耶。案此等治法。出于绳墨之外。所谓草头药者。亦有效验。故附载之。 外台。许仁则。疗急黄。始得大类天行病。经三两日。宜合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发汗以泄黄势方。 麻黄(三两)葛根(五两)石膏(八两)生姜(六两)茵陈(二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覆被微 取汗以散之。案黄家脉浮热盛者。桂枝加黄汤非所宜。此方有大青龙之意。当随证撰用。故附于此。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程〕扁鹊有疗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人所未见。唯圣济总录。载三十六黄。方论详 明治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可从小便而去。至若 阴黄急黄女劳之属。岂猪膏发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尤〕此治黄胆。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 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 如盒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猪膏发煎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肘后。备急。文仲。千金。古今录验。深师。范汪同。) 猪膏(半斤○外台。作八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肘后外台作一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味下。外台有内发二字。药成。作尽 研绞去膏细滓七字。方后云。大医校尉史脱家婢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神验。) 案外台。引肘后。疗黄胆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柚。暴得热。外以冷迫之。热因留胃中。生黄衣。 热熏上所致方。猪脂一斤。上一味。煎成者。温令热。尽服之。日三。燥屎当下。下则稍愈便止。证类本草。 引伤寒类要。尤则采之于证类也。今本肘后无考。外台。又引近效。主疗亦同。 肘后。女劳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交接后入水所致治之方。(即 本方○喻氏法律引肘后云。盖女劳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药。必不能开。然虻蛭过峻。矾石过燥。明 是治血燥矣。) 徐云。予友骆天游黄胆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仲景岂欺我哉。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原注〕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徐〕此表里两解之方。然五苓中有桂术。乃为稍涉虚者设也。 〔尤〕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鉴〕黄胆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着落。必传写之遗。
    茵陈五苓散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文同。云短剧。古今录验。张文仲。经心录同。)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外台。作上二味和。先食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 外台。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黄胆方。(即本方。不用茵陈。云千金。深师。范汪同。) 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郁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用茵陈煎汤调下。 严氏济生方。加减五苓散。治饮食伏暑。郁发黄。烦渴小便不利。○于本方。去桂枝加茵陈。 准绳。茵陈五苓散。治伤寒温湿。热病感冒。后发为黄胆。小便黑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 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遍身发黄。○上用生料五苓散一两。加入茵陈半两。车前子一钱。木通 柴胡各一钱半。酒后得证。加干葛二钱。灯心五十茎。水一碗。煎八分。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 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宋本。硝石。作滑石。下同。非。脉经。作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鉴〕李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 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 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大黄硝石汤方
    (千金。名大黄黄柏汤。翼。名大黄汤。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名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短剧。千金翼。深师。范汪并同。)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消。更煮取一升。顿服。 喻氏法律云。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 石汤。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 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 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证多夹内伤。不得不回护之耳。 外台。必效大黄汤。疗急黄胆内等黄方。 大黄(三两)芒硝(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 圣惠。治黄病腹胀满。小便涩而赤少。 于本方中。加冬葵子。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范汪同。) 〔尤〕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疸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哕止 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圣惠。小半夏散。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两)人参(二两)葛根(二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原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原本。黄。作劳。今据诸本改定。魏作劳解之。非。) 〔程〕经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 柴胡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明者详之。 〔鉴〕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 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案玉机。小柴胡汤。加栀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鉴〕高世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男子黄。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 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 〔尤〕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 黄不去。知非热病。乃上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胆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 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 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 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胆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王氏阴证略例云。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黄非伤寒坏之而得。只用建中。 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何氏医碥曰。阴黄。小便清白。大便 不实。喜静能卧。脉迟弱无力。身冷自汗。当以虚寒治之。 仲景所谓男子黄。小便自利。与小建中汤。王海藏谓中州寒生黄。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陈。皆气虚之阴黄也。 气虚则脾不运。久瘀于里。则脾败而色外见。故黄。其黄色必淡。戴复庵谓失血后多令面黄。或遍身黄。血 不荣也。如竹木春夏叶润则绿。至秋则干黄。宜养荣汤。十全大补汤。此血虚之阴血也。此为干黄。小便利。 四肢不沉重也。○案治阴黄。医学纲目。用理中加茯苓汤。喻氏治女劳疸属虚者。用八味肾气丸。圣惠治房黄。 用鹿茸散(鹿茸。熟地。山茱。五味。黄。牡蛎。)之类。皆不用茵陈。然如韩氏小茵陈汤。(附子。甘草。 茵陈。)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罗氏茯苓栀子茵陈汤之类。皆附子茵陈并用。盖本于千金 翼。治黄胆小便赤黄方(前胡。茯苓。椒目。附子。茵陈。)之意。寒热错杂者。亦宜随证而选用。不必执拘矣。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病中。) 〔沈〕瓜蒂汤。吐药也。若邪冲于胸膈。或心烦懊。欲 吐而无他病者。当用此汤。吐去黄水。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台。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急须臾而绝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案此方。与病所载同。北史麦铁杖传。瓜蒂喷鼻。疗黄不瘥。 考千金外台。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系于吹两鼻中出黄水。正是别法。故此不录出。当考原书。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胆。(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短剧。古今录 验。张文仲。经心录同。千金云。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外台煮法后。引古今方。文同。) 麻黄(三两○外台作一大把去节肘后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成黄。或脉自浮。当以 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从表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