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 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 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 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 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 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 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 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 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 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 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 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 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竟,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 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 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 根。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 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 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 内外之义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 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清者,冷也。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 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 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 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 便昭然于心目矣。《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 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 误矣。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膻中为手 厥阴经,即心包络也。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外,上也。 内,下也。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 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 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 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 两肾之中。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 两肾之间,且脉之应于指下,为有经络,循经络朝会于寸口,而《内经》并 无命门之经络,妄以穴名为脏,配列右尺,真是蒙昧千秋矣。三焦者,中 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气。三焦通,则周身之气皆通。故经曰∶“上焦 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王叔和分发于寸关尺,乃至当也。而高阳 生分隶于右尺,尤为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经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 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 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此《内经》三部之候法也。腑不及 胆者,寄于肝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至高阳生伪诀,以 大小肠列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厥阴膻中,竟置 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为之辨。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 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大 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见及于 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 眼。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不知经络相为 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经者一也。《灵枢》曰∶“上焦出于胃 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 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 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 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 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 士者,三焦理纵。”由是则有形象矣。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叛经者 二也。《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 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 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 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 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以膻中足十二 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 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 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灵枢·邪客篇》曰∶“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 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 臣也。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叛经者三也。心、肝、脾、肺 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 之左右也。《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 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 椎下陷中两肾间。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 成乎坎也。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详考《内 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虽然, 左阳右阴,天之常也。左水右火,地之理也。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 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右尺诊相火,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