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平宜都及梓州龙州者为上。木皮鳞皱。肉浓色紫多液者。入药最良。
    皮
     味苦辛微甘。气大温。气味俱浓。其体重浊。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散结气。除胀满。(因其辛以提滞气)疏胃湿滞。治胃中冷逆呕吐。及腹疼泄利。 疗寒湿霍乱。化水谷。止吐酸水。除冷积。更同他药治湿热诸证及下痢。性宜有毒。以其 得阳气之正。故无毒。(仲淳)浓朴平胃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胀。宜斟酌用之。误服 脱人元气。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洁古)气实人误服参。胀闷 作喘。宜此泻之。(丹溪)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泻实满。苦能下气也。与陈皮苍术同用。 则除湿满。温能益气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浓肠胃。(海藏)浓 朴辛热苦温之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所主诸证。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 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至于益气浓肠胃。盖指邪气去正气自益。积滞消肠胃自浓之意。 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仲淳)同陈皮枳壳麦芽山楂草果砂仁矾红。治伤食腹胀。 同苍术黄连橘皮甘草葛根白术。治湿热作泻。同槟榔木香黄连滑石橘皮白芍甘草。治滞下 初起。同白术人参白芍茯苓。消腹胀。佐生姜陈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呕吐。同三 棱蓬术槟榔人参青皮。治积年冷癖坚块。有患肠风下血。大便时鲜血四射。淋漓不止。年 久面色痿黄。腰痛腿酸。四肢无力。阳事痿弱。缘下血投苦寒剂经年。故致病剧也。先制煎 方服之。后照方倍加为两。作丸服效。姜朴五钱。神曲一钱。土炒白术一钱。炒麦芽一钱。 北五味一钱焙研。加陈黄米四十九粒。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凡肠风下血者。多系脾胃 虚寒。不能摄血。服之皆效。虽酒客湿热下注放血者。服之亦效。按浓朴佐参术诸补剂。化 补中之滞以消胀。其义固然。兹方乃用以为君。白术止助其健运。五味稍敛其耗散。又有消 导之味。而取效于下血。可以思其用矣。 〔论〕草木之四时不凋者。或得于纯阴。或得于纯阳。浓朴气味苦辛。色性赤烈。纯 阳之木也。其苦味应于花赤而皮紫。是味归于形。其形色紫赤应于气之温。是形归乎气。不 可想其纯阳而能散结之用欤。(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阴衰。在气化应然。原非偏至之戾 气也。浓朴所谓纯阳。即禀乎此气。其能散元气者。亦如夏时之宣泄已极。非谓其辛热太甚 也。)夫苦能下泄。苦从乎温。则不下泄而温散。卢氏所云从内而外。以司夏出横偏之令者。 若苦合于寒。则直下泄。如枳壳辈是已。夫气之生化在中土。此味苦中觉有微甘。所以直归 中土而散结气。苦味从温。所以能就气分而散之。凡病乎寒湿之邪者。实为的对。其病乎湿 热者。有苦寒以清热燥湿。而假此苦温以散其结。亦罔不奏功。至先哲首以除胀满为言。惟 虚而无邪之胀满。不宜混用。若寒湿实邪。固其正治。即湿热为病。如浓味积热及外感郁热 者。亦实胀也。苦寒药中。可假浓朴以除之。或中气虚而患湿热。则必审虚与实。孰多孰少。 更审乎时之久暂。以定攻补之多少。此味又未可去也。如苦寒除邪之味多。而健脾者少。用 此散湿热之结。恐苦寒直攻。不能径散也。又如苦甘健脾之味多。而除热者少。用此化补益 之骤。恐苦甘径补。不能直受也。(湿热不宜纯甘。虚而有湿热者。宜于苦甘。)即此推之 他证。凡可投浓朴者。悉如斯矣。浓朴始尝味苦。苦中微甘。最后有辛。意非辛也。乃苦 温之余烈。俗所云麻味也。故以姜制之。犹制半夏之义耳。然则浓朴从苦温以散结。不若枳 壳从苦寒以泄滞矣。夫气以温热为升为补。而苦甚者。乃从升补中以散之。以寒凉为降为泄。 而苦甚者。乃从降泄中以导之。故浓朴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湿。而枳壳之治。宜于热。或 宜于燥。当各从其所对以投之。如施浓朴于燥热之结。犹可借从治以奏功。若施枳壳于寒湿。 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而有害矣。 缪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无补益。凡病气虚不能归元。血槁不能润降。(膈证等)老 人娠妇及产后。咸忌。 〔修治〕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