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苦。气大温。治风热癫痫。小儿惊邪螈。风眩头痛。肺壅。耳聋口疮。喉痹咽塞。 牙颔肿痛。目赤热。多眵泪。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 热缓急之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硝石之性暖而散。 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濒 湖)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是物得火焰生。与樟脑火酒性同。本经别录言其性寒者误也。 今兵家火药。用消石者。直入云汉。性升可知。(濒湖)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 升辛散。乃从治之义。(炮炙论序)畜川王美人怀子不乳。淳于意药之。旋乳。诊其脉躁。 躁者有余病。即饮以硝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七枚而安。此去结之验也。(史记)甘露丸。 治伏暑泻痢。及肠风下血。或酒毒下血。一服效。远年者不过三服。硝石舶硫黄各一两。白 矾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新汲水下三五十丸。黄家日晡发热及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大便 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洽。用硝石矾石散。消矾等分。烧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 匕。日三。病随大小便去。小便黄。大便黑。是其候也。此乃本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 以燥湿。同硝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亦治湿热之一则也。喉痹及缠喉风。玉钥 匙。用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白僵蚕一钱。脑子一字。为末吹之。此用硝石为主。佐硼砂 以除痰热。僵蚕去风。更合龙脑以开壅结。又治风热之一端也。重舌鹅口。竹沥同焰硝点之 。内外障翳。三五月不效者。一点复明。焰硝一两。铜器熔化。入黄丹二分。片脑二分。铜 匙急钞入罐收之。每点少许。神效。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已生疮肿瘾疹。硝石三两。暖 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温拓赤处。热即换。频易取瘥。 〔论〕硝石从火。性升而散。(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主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 朴硝入血。又本出地之初阳。以真气而散邪结。不等于朴硝之以胜气而为化也。其同硫黄用。 名二气丹。(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升降水火之功。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 以暑之中。先于心胞。惟硫硝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硫黄入 命门。补真火。其用流动。故曰降而归之。伏暑伤心包。俾之降归命门。正一气相召也。且 有硝石以升散之。故曰升降二气。若伏暑有腹胀疼痛者。更入滑石以利滞热。加白矾以收阴 化阳。庶乎伏者不留耳。是以玉龙丸又为要剂。)按二气来复及大黄龙三方。用硫硝等分。 至玉真丸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苦甚者。则硫倍于硝。缘玉真意主归补肾气于下。而上 逆之阳。第藉硝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耳。 〔朴硝硝石总论〕朴硝硝石。咸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但胜劣有异。故水火 之用迥别。水硝火劣水势。故火体似藏而水用独着。火硝水劣火势。故水体似藏而火用独着。 第二硝初生卤地。硝石色白易炼。朴硝黄赤必再三煎炼始成也。(子由)朴硝属水。味咸而 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硝石属火。 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 郁。调和脏腑虚寒。(濒湖)按朴硝硝石。二者同原于水。同归于治热。但水硝治热之结。 结则多属血分。所谓阴不降而阳不化者也。能行阴中之阳结。则阴降而阳化矣。火硝治热之 郁。郁者多属气分。所谓阳不升而阴不畅者也。能达阳中之阴郁。则阳化而阴畅矣。即就其 味辨之。亦有大异者。水硝以咸胜。却微带苦。本于咸而就下。即以归火之原也。火硝以辛 胜。咸味大逊于水硝。而苦稍加之。本于辛而际上。正以达火之用也。火用达则苦较胜矣。 更有的然知其用殊者。火硝投之火中则焰生。水硝则否。入火生焰者。与火同气也。入火不 谐者。水固胜火也。二者俱以消名。俱能破坚开结。但审夫证治之孰宜降而行。孰宜升而散。 以分用之可耳。盖天地间生人年物。未有不本于水火者。生之者水火。则化之者又焉能外夫 水火之气。卢氏谓二消之分水火。宛如太极之分阴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坎离互根 之妙。即如水硝以寒化热。以咸化坚。固不徒纯阴而已。夫孤阴岂能化阳之结。此又东璧氏 之所未发也。元明粉同甘草坚炼升。用之所以代芒硝等之峻。而焰硝修治。熔化时投入甘 草。即伏火。可见水火二气。俱归于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