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揭两石中取之。(承)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名也。 (濒湖)今人惟用赤白二脂。余三色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眉耳。(贞白) 五种气味。俱甘平。各随五色补五脏。治黄胆泻痢。肠脓血。阴蚀。下血赤白。久服 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膏释脂凝。皆肌肉中液也。肌肉有余则其气扬于外。凝中大有不凝义。 世人止知固济。未尽石脂大体。三复本经自见。(不远)赤石脂赤白皆以理腻粘舌缀唇 者为上。(宗)赤者色如绛滑如脂者良。 味甘酸辛。气大温。气薄味浓。降而能收。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大肠。兼入手足少阴经。 主养心气。益精神。五脏虚乏。疗腹痛肠。下痢赤白。小便利。收脱肛。并女子崩中漏下。 难产。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白石脂味甘酸辛。气温平。性入同赤脂。 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热溏。便脓 血。入大肠。止泻更良。并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淫。赤白石脂。俱阳中之阴。甘酸而固脱。 (洁白)其固肠胃。有收敛之能。而下胎衣。无推荡之峻。(东垣)赤入丙。白入庚。(海 藏)三石脂皆手足阳明药。味甘气温。体重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 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胆是也。下者肠泄痢崩带失精是也。赤白二种。 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濒湖)涩可去脱。凡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 之。故石脂主肠冷痢。及女子崩漏之病。顾何以又主难产下胞衣。因其体重下降。而酸辛 能化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滞之患。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此之谓也。凡久 泻下焦虚脱。其他固涩之药。性多轻浮。不能达下。惟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 要药。(仲淳)反胃吐食。上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 津吞巴豆仁一枚。勿令破。后乃服药。痰饮吐水无时。此缘饮冷过度。脾胃气弱。不能消化。 饮食入胃。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饮酒自任。 稍加至三七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病患虚者宜之。心痛彻背。赤石脂干姜 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住。稍增之。 须知心痛彻背。皆太阳寒水上凌。非泛泛心痛之谓。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 每服三钱。米饮下。 〔论〕石脂五色。各养五脏之气。而补髓之用。别录独以青白赤者当之。盖石中之脂。 如骨中之髓。故揭两石中取此。必以粘缀唇舌者为上。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 髓生。然则髓者精气之所化。气化之所凝。从阴中蓄阳。故上归于脑。本经取其补髓。非取 其精气所化。气化所凝。如阴中蓄阳。以化而能归于凝。凝而未离于化者乎。(若是则焉得 以涩能固脱尽之)今所用石脂。惟赤者居多。以其甘温合而得阳之化。又酸辛合而能散能收 也。历观方书诸证之治。凡取其收涩者。未尝不有化之用存于其中。就以泻痢一证而言。如 寒者温药散之。既借此以化血分之凝。而即为收涩。即热者用寒药祛热。而亦不舍此味。盖 恐寒剂与热乖忤。更借此气化者。引寒导热。是亦因化为收也。明于一证之寒热皆宜。可推 类以尽他证矣。又本经言其补髓。即继之以益气。不可谓其专入血分。但属血分之病。由阳 中之阴能行其化耳。盖阳中之阴能行其化。是即可以益精而化髓。髓盈而气益盛矣。方书有 专取其补髓益气者。如养气丹震灵丹可据也。兹味非取其能收。盖取其精气之所化。而得化 之精气。有若凝为脂者。以对待涣散之气。不能翕聚以为病者。是则犹非取其脂也。取其化 脂之气。能为涣散之气用耳。即其能疗腹痛肠下利。可以思能化能收之功。不然腹痛利。 可仅仅以收为功也乎。即此以推。则其治女子崩漏。真是妙剂。盖崩漏虽多属虚。然有挟瘀 者。或有挟热者。此味可投之咸宜矣。本草别录本其精气之所凝为脂。遂明其有补髓之功。 修真者云。气盛则精盈。兹品由气化而脂凝。非由气盛精盈之义乎。经云。精成而脑髓生。 故别录首言益精。而后云久服补髓也。又本草别录。首云养心气。次即言益精。(心属阳中 之太阳。虽离中有坎。而阳实其主也。故曰养心气。肾属阴中之至阴。虽坎中有离。而阴实 其主也。故曰益精。)人身坎离交媾之乡。阴阳非涣然二也。修真者曰。气盛则精盈。精盈 则气盛。是精与气合一之义。心肾第为主耳。不得以气专属心。精专属肾也。赤石脂能于阳 中行阴之化以下归。即于阴中致阳之化以上济。阴阳不忒。而精乃益。甄氏故谓补五脏虚乏 云。 缪氏。火热暴注者不宜。滞下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积者。不宜。 〔修治〕凡使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次。晒干用。()亦有火水飞者。(濒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