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 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 为甚,而劳倦次之。又或为欲不谨,强弱相陵(当作凌),以致冲任不守者,亦复不少。此外则外感、内 伤,或医药误谬,但伤营气,无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胜劳役,虽先天禀弱者常有 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 当深察而调之者也。 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四者为要。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 血虚也。”王子亨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 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是固不调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 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后期而至者, 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总之,调经之法,但 欲得其和平,在详察其脉证耳。若形气、脉气俱有余,方可用清、用利。然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调 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若营气本虚而不知培养,则未 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 初虞世曰∶“经以月至,有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荣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 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咳、为嗽、为肺痈、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若果怒气 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 《褚氏遗书·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 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 愈便则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去, 新血误行,或溃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 思过半矣。” 《产宝方·序论》曰∶“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 血凝成孕。若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肌肤黄燥,面无光泽,寒热腹痛,难于子息, 或带下崩漏,血不流行,则成瘕证。” 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则百 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 脾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窃谓先期而至者,有因脾 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动火。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 因肝经血虚;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 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血者,补中益气汤。其过期而至者,若脾经血虚,宜人 参养营汤;肝经血少,宜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宜八珍汤。盖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辛 甘之剂,以助其阳气以生阴血,俱属不足也。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汤为 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
    薛氏
    加味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肝脾 血虚、发热、小水不利。 当归芍药白术茯神甘草柴胡(各等分)丹皮栀子(各七分) 右加姜,水煎服。 归脾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 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 人参黄白术茯苓枣仁(各二钱)远志当归(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即食后隔一段时间)服。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 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 凡多汗而躁热者,亦宜酌用。
    薛氏
    加味小柴胡汤(见《古方八阵·散阵》)亦名柴胡栀子散。治乳母肝火发热,致儿为患,及 风热生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半夏黄芩(各一二钱)人参(二三钱)甘草(五七分)丹皮(二钱) 栀子(二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山栀(二钱)柴胡(二钱)丹皮(二钱) 水二钟煎服。
    东垣
    补中益气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 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证。 人参黄(炒)白术(炒)甘草(炙各钱半)当归(一钱)陈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局方》人参养营汤
    (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 干,心悸,自汗等证。 人参黄当归白术炙甘草桂心陈皮(各一钱)熟地五味茯苓(各七分)白芍(钱半)远 志(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金匮》六味地黄丸
    (见《古方八阵·补阵》)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 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 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茱萸山药(炒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 汤即名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并非《金匮》肾气丸,而是宋代钱乙以《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于小儿应滋养肾 阴,故于肾气丸去附桂,创制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肾阴。景岳以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实误,今正之。
    《局方》八珍汤
    (见《古方八阵·补阵》)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局方》四物汤
    (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水二钟煎服。 又曰∶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荣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不足,益之必以辛;荣不足,补之必以甘。甘 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生,是以气血俱旺也。或因劳心,虚火妄动,月经错行,宜安心、补血、泻火。此东 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 早年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 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 可轻用黄柏、知母之类。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证,亦因其 气内虚,而外邪凑集耳,尤当用前药。
    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见上段)。
    崔氏
    八味丸(见《古方八阵·补阵》)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 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茱萸山药(炒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肉桂制附子 (各一两)用法同六味丸。
    十补丸
    (见《古方八阵·热阵》)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证。 附子(炮)五味(各二两)山药山茱萸丹皮桂心 鹿茸(制)茯苓泽泻(各一两)熟地(二两) 《古方八阵·热阵》中本方无熟地,今据《证治准绳》补入,合成十味药,符合十补之名。